5.死守的石硼峪和金州台
60岁的王贵珠是营口市地震局一位老资格的干部。就连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副处长徐平和营口市地震局局长肖萍都管他叫“老科长”。
他“老”就老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就去了刚刚建成的石硼峪地震台,当了一名监测员。
王贵珠本是水利学校毕业,先“服从组织安排”搞了地震。他回忆说:从1974年下半年到7.3级大震发生,我们都在台上坚守着,几乎没离开过半步。到了1975年1月下旬,监测到的小震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台长高金生立刻把这一震情向上报告,上级说严密监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到了2月1日,小震越发密集,而频度和强度呈不断上升势头。更让人惊疑的是,小震出现的地区,是建台五年以来很少发震的地段,并且观测到震中距地震台约20公里,也就是营口、海城一带。
正值春节前夕,周边一些村庄不时响起鞭炮声,高金生就吩咐我快给周围村庄打电话或者让人捎口信,让他们不要放炮了,以免干扰我们的仪器监测。那两天,做的饭都在火上放煳了我们都顾不上吃。
2月2日一天,3至4级地震有7次,到了3日,突增到几百次。我们四个人相互配合,一个人量,一个人记,一个人守电话报信息,嗓子都喊哑了;另一个作为预备队员,跑去观察仪器,拿东西。
2月4日是我值班。上午出现了两次较强有感地震,一次是4.2级,一次是4.7级,之后就平息了。一直到晚上掌灯时分,记录仪器显示很平稳,看不出有什么异常。我们都不说话,全神贯注,似乎都能听到彼此的心跳,那情景平静得让人窒息。
晚上7点32分,地震记录仪突然摇摆颤抖起来,我正要喊,高金生跑了过来,抓起电话向上级报告:要震了!要震了!现在马上就震了!
喊着喊着电话断了,地动山摇!
韩桂元拼命抱起仪器冲出屋外,我和台长也抱着资料朝外冲,猛烈的地震波旋把厚厚的积雪掀卷起来,把我们淹没在雪浪里。高金生挣扎着对郝德仁喊:小郝,快去大桥驻军报告,他们有无线电台,请他们火速增援!
很快,驻军派车送来两套无线电台。台长高金生抱着话筒向省军区、沈阳军区报告说:石硼峪地震台,人在阵地在!……
金州地震台坐落在大连市金州区一个叫七里村的半山坡上,如今它的周边已被雨后春笋般的商品住宅楼包围,那楼一座一座的,盖得比山高。
台长史成林介绍说,金州台是当时最为先进的地震断层形变观测站,开始只有四个人,第一任台长韩刚盛,技术负责人马秉圭,统领两个监测员。海城地震发生前两个月,这个台监测的短水准曲线大幅度异常,而地倾斜形变观测曲线也出现明显的提前转折,并有打结、加速等现象。当时,已被冻烂手脚的马秉圭感到事态严重,一拐一瘸地跑回地震台,把记录资料交给台长韩刚盛,说:上报吧,一场比邢台震级还要大的地震,很有可能在近期发生。
韩刚盛:你判断发震地点会在哪里?
马秉圭:辽南。鞍山、营口至金县一带。
韩刚盛:金县,这么说就在我们脚下?
马秉圭:很有可能。至少严重波及。
韩刚盛:会是几级?
马秉圭:6级,甚至7级以上。
韩刚盛:就按6级左右报吧!
马秉圭:好吧,保守一点儿。
韩刚盛:把这情况也跟金县地办说一声。
史成林当时在金县既管工交又管县地办,得知情况后向县委提出防震预案。县委在县、公社、大队三级扩大会上部署了防震措施,并向大连市领导作了汇报,得到批准。
此时,省地办正速派一批技术人员赶赴大连,建立流动观测台站。
史成林回忆说,虽是隆冬,但各种异常现象剧增,反常地域扩大,各种动物的奇怪反应剧烈。有一家农户的母猪把刚生下的9只猪崽咬死了6只。有一家喂养的大黄狗,趁主人不注意,竟把他家的婴儿叼到屋外去了。主人听到婴儿哇哇哭声,赶快跑出来把婴儿从狗嘴里夺下,说这条狗可能疯了,要用绳子把狗勒死。狗跑掉了,两天没回家。第三天狗又偷偷回来了,趁主人不注意,又把婴儿叼走了。主人听到婴儿哭声,赶紧跑出来,狗丢下了婴儿躲到一边,远远地回头望着主人和婴儿。邻居看见后说:你家的狗是忠臣,是你们的保护神!这地震闹得人心惶惶,这狗啊,比人灵!话说着就到了1975年2月初,小震活动频发,甚至可以形容为“蜂拥而至”,2月3日竟达数百次。可之后突然平静下来,给人一种偃旗息鼓的假象。但是,我们金州台仍严阵以待!
一连数天,马秉圭和他的助手都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2月4日,小震活动突然平静下来,这引起马秉圭警觉,他很不安,一种大难临头的不祥之感涌上心头,他一直守在仪器旁盯着,冻伤的手脚流出的脓血已结成冰……他对台长韩刚盛说:快给省地办报告,大地震可能马上就要来了!
2月4日晚7点32分,当韩刚盛拿起话筒再次向上级报告“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候,海城7.3级强烈地震以隆隆的地声和大地的剧烈震颤骤降辽南大地。金州台的三间平房东摇西晃,他抱着话筒钻到桌子底下喊:震了!震了!来势凶猛得狠!……电话突然断了,灯也灭了,眼前的世界霎时陷入彻底的黑暗之中。此时的马秉圭,倒在仪器旁昏迷过去……
震后第三天,马秉圭被专车接到营口,受到了华国锋副总理的接见。也就是在这次接见中,马秉圭见到了“曹地办”。曹显清握住他冻伤的手说:老马识途,你是一匹好马啊!
营口市常务副市长郝庆会回忆说,海城地震预报成功,对震区的老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福气。面对一片片废墟,人们并没有过多的感伤——人在,就能重建家园!而对地震工作者,老百姓简直把他们视为救星,奉若神明了。成千上万幸免于难的人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夹道欢迎这些降妖伏魔捕捉地震的英雄,那场面让人感动也让人陶醉!
一直陪同笔者采访的徐平把我们一行引见给顾浩鼎时,他正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专注地修改一篇关于“地震机缘”的稿子。
66岁的顾浩鼎,从辽宁省地震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已六年了。稀疏斑白的头发胡乱地蓬松着,面容清癯、目光如炬,讲起海城地震的经过时,神情显得很平淡,时而嘴角上挂出一丝微笑,让人感到一种不屈的力量。
他说,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基本上是借助“长、中、短、临”这种预报方法逐步推进,分阶段做出预报的。中期是1974年华北会商会,根据辽宁和华北几省市的震情趋势,形成了国务院69号文件。短期是1975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会商会,我们已把可能发生地震的范围缩小到鞍山(海城)一带——营口。以上中、短预测预报意见都是我执笔写的。临震预报只有11个小时,是经省政府权威发布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1999年11月29日12时10分,在辽宁岫岩发生了5.4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预测和临震预报以及所采取的相应的预报决策,也是相当成功的。
无独有偶,岫岩恰恰位于当年海城地震区的东南部边缘地带,其震中就在海城地震带上。时隔24年后,地震这个魔鬼像是在敲打一下人们的记忆神经。
岫岩地震前一两个月,小地震就开始活动起来,到了11月25日,中小地震的频度、强度显著增高。辽宁省地震局立即进入全天候警戒工作状态,27日深夜又紧急召开震情会商会,副局长顾浩鼎和预报中心的人员,初步判定岫岩一带从25日开始的震群活动可能是前震序列,未来几天内可能会发生5.5级左右的地震。
这个会一直开到28日凌晨还在继续。局长徐心同于凌晨1点30分要通了国家地震局局长陈章立的电话。徐心同对地震序列的特征和紧急会商的意见做了详细说明,并强调说经省局领导班子研究,要向省政府提出发布临震预报的建议,想听取国家地震局的意见后再进一步研究决定。陈章立对徐心同说,请给国家局几个小时的时间,并请他们立刻把地震序列的数据传给分析预报中心。放下电话,陈章立命令专家紧急会商。
27日,省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决定立即向鞍山市有关市、县公开发布临震预报,并采取紧急社会动员,召集有关市、县领导做了部署。市、县领导连夜向有关乡镇做紧急动员,动员居民撤离危房,动员学校不要开课,动员矿工撤出矿井并做好救援准备工作……当得知有几个小煤矿的矿工们仍在井下作业时,当地政府强制命令,派公安人员把井下作业的矿工全部撤离矿井。一小时后,即12时10分,岫岩即发生了5.4级地震,6000多间房屋倒塌,十几个小煤矿坍塌,但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不幸的是,海城地震预报成功,却让人误以为中国地震专家已经掌握了地震预测技术,即使次年发生唐山地震的大悲剧,人们仍以为那是因为某些人的失职,乃至压制某些“大师”的预测意见所致。
辉煌是真实的,正如日后的灰暗也是真实的一样,这是科学在探索中走过的路。
在海城地震30周年之际,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地震局联合立碑,以示纪念——
辽南海城,渤海之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秦汉开埠,世代旺生。然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七点三级强震始发于十九时三十六分,震区七百六十平方公里,烈度罕见,天下震惊。幸赖我地震工作者,藉科学昌明,开当世先河,创成功预警;党和政府心系民众,及时疏迁,百万众仅殁一千三百二十八人。震后,仰中央关爱,倚制度优势,举国襄助,部队驰援,军民团结奋战,全省倾力倾情,月余即复民生。三十载而今,沐改革开放春风,跻华夏百强名城。特立此碑,镌以永志:崇尚科学,珍爱家园;和谐自然,泽被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