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惊心动魄的11个小时
2月4日上午8点,辽宁省委听完省地震办业务组长朱凤鸣关于震情发展趋势的汇报后,当即指示朱凤鸣带领有关人员即刻奔赴海城县,召开海城、营口两县及当地驻军负责人参加的防震紧急会议,研究具体的防震措施和部署。
此刻距大地震来临只有11个小时了。
上午10点30分,省委又向各市、地委以及沈铁、锦铁、东电等有关部门发出电话通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并针对海城和营口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五条防震措施,即:要划出戒备区;采取紧急措施,组织昼夜巡逻;房子不坚固的可他处借宿;工厂、矿山、建筑物、水库、桥梁、坑口、高压线等要有人戒备,坚守岗位,专人看管;发现震情要报告。
于是,中国减灾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拉开了:
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商店乃至街道居民和村舍农户,全都紧急动员起来,强令一切单位停工停产,人员撤至户外。空地上搭起帐篷,广场上停满了装有药品和食物的救灾车辆;电影院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医院住院病人都被转移出来;连拖拉机和大牲畜也都离开了可能会倒塌的棚圈。成千上万的人被疏散到滴水成冰的旷野上,人们裹着棉被棉大衣,在寒风里坐等着地震到来……
躲避地震的人们并不知道地震何时降临,暮色苍茫的辽南大地,有线广播和流动宣传车一遍遍发出严厉警告,阻止快要冻僵的人返回自己的住屋……
就在大地震发生半小时前,正在营口县礼堂参加军民春节联欢会的某野战军官兵和地方群众,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当即中止联欢演出,组织撤离,地震袭来时他们刚刚撤完。十多秒之后,这个礼堂轰然倒塌,仅一名战士受伤,而几千人躲过了这场大劫难……
也是这个当口,大连至北京的31次特快列车驶进极震区的唐王山车站。司机忽然发现前方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马上意识到是大地震来临之前的地光,当即减速,就在列车慢慢滑行中地震骤然袭来,但列车没有倾覆,全体旅客安然无恙……
19点36分,海城7.3级地震爆发。
震了!震了!果然震了!……旷野里,广场上,四面八方传出一阵阵尖声呼喊。当人们亲历了天灾降临的可怖瞬间后,心被重生的灯火照亮,痉挛的大地归于平复。
海城,以人类第一次在强烈地震之前成功预报,并采取防范措施从而大大减轻伤亡和损失的辉煌,载入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史册。
笔者对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偶然”与“必然”进行了多方查证,探访了与此相关的重要当事人,试图还原历史的本色——
海城地震前一年间,辽宁营口、海城一带接连发生了100多次小震,且越来越频繁,震级逐渐升高。省地震办预测意见是,近期在营口、海城一带很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并不断将震情上报,引起省委高度警惕。省委电话通知营口、鞍山两市,即日晚起,辽南地区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员都不要住在室内;生产队的牲口、农业机械也都要拉到室外。各级干部、党员、民兵全部下去,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在生产队和城镇居民区,用大喇叭广播动员群众。不听劝阻者,须采取强制方式。
2月4日,7.3级强烈地震发生了,灾情比估计的严重,救灾部队迅速到达灾区。时任省委书记的毛远新也前往海城、营口等地查看灾情,组织救灾。据灾后估计,如果没有发出地震预报,死亡人数将接近20万。
1975年9月下旬,毛远新到北京看望病中的毛泽东,汇报了海城地震情况。
毛泽东欣慰地说:听说你们有预报,损失不大,这很好啊!
毛远新说:别提预报的事了!发了预报后,我心里更加紧张,如果大地震迟迟不来,影响了生产和群众生活,那还不成了笑柄?我和省委还有何脸面去见关东父老?
毛泽东说: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后人再给你编一个“辽人忧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