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被强震击中的岔沟、丁家沟
海城县,现已改为市。岔沟镇,那时还叫公社,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半丘陵地带。镇的西北角独独地冒出一座小山包来,这里的人们给它起名叫德家后山。山上有草有树也有鸟,远远望去像似一座小盆景。一条溪流在山北的鹿鸣河谷分出一汊,贴着山脚悠然绕来,又漫不经心地转了个弯,然后又向东飘逸而去。岔沟由此得名,岔沟镇就坐落在这条小河湾里。当地人说,岔沟河是德家后山的一条项链,岔沟镇就是挂在这条项链上的一块玉坠。当地人还说,这都是天赐的,都是老祖宗积的德,所以叫德家后山,也叫靠山。
这是那年的震中。
陈文东,58岁,时任生产大队副大队长,现任岔沟镇岔沟村委会主任。
陈文东回忆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那天阳历2月3号,不断有小震发生,地底下隆隆地响,好像人拉肚子,咕噜咕噜一阵儿又一阵儿,房子有点儿抖。腊月二十四晚上,大震就来了。头天,公社武装部长许春旺值班,通知各大队一律把人请出屋,把吃的穿的用的都搬出来,把大牲口都牵到空地里打木桩拴住。我们都紧急行动起来,我还找出一张大锣,让人敲着喊着挨家挨户动员。可忙活了一天之后也没见震,大震来前很平静。有些人在外面冻得实在受不了想回屋,我就严肃地对他们说,万一震了你把小命搭进去,那后果不堪设想!谁要是回去就扣工分!扣口粮!要说冷,谁都冷,我们可以想办法,把破木头、树根稻草找来烧着烤火。安排完,我就回家了,一进门就喊娘,娘说她先去趟厕所,我就进屋抱孩子。就在这时候,震了。虽说是小震,可房子倒了,孩子被埋,黑灯瞎火的,光听见孩子哭,却不知道他被埋在啥地方。突然,像踩了个皮球,抱出来一看孩子还活着。接着又去救我娘,万幸,娘只伤了一条腿。第二天晚上,大震来了,井水冒出几米高,人都在地上打滚儿……
陈文东等人还告诉我:大震前有小震,尤其是大震当天早上,那个小震还挺强烈,后来听说是4.7级。公社通知要继续防震,有人说都震完了,公社里的人说还有大震呢,一定要防,不能麻痹。有胆大的、年纪大的不信,就偷偷摸摸溜回屋住。谁知当晚大震来临,电光闪亮,地声轰鸣,村前河水暴涨,把冰坨子一掀老高,把刚建好的桥都冲垮了;后山震裂,一棵百年大树陷进地缝里只冒个树尖;村东边的地裂缝,一米多宽,望不见底,现在还有呢……全村2860多人,死了319人,大都是些“倔驴子”,尸体都不全;房子全倒了,没有一间是完整的……当夜,部队就开进来了,接着直升机也来了,卸下来好多吃的穿的用的,锅碗瓢盆、棉衣棉被、药品器材,帐篷,全是军用品。不久,华国锋副总理来视察慰问,后来又来了不少领导和专家。除夕晚上,我们家家户户都给解放军包饺子。大年初一又来通知说还有余震要发大水,解放军就指挥乡亲们往后山上跑。确实有余震,却没见发水,大家都被地震闹怕了。劫后余生,这个遭难的却又难忘的春节。一晃几十年,没想到能活到现在。现在盖的房子结实多了,首先考虑的就是能防震能抗震……
再来看看丁家沟。
丁家沟村离岔沟镇村有30多公里,同是海城地震的极震区。一路上,看见这里的丘陵逐渐多了起来,周围的山也高了起来。
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叫甘元礼,现年69岁,前不久才把身上的担子让给了年轻人。不是他不想交,而是村民们不让他交。他19岁就是县劳模,25岁是省劳模,海城地震后三年,他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他提起当年犹如昨天:从1974年下半年,我们就开始防震了,没想到会震得那么凶。全村900多亩地分散在80多块坡地上,没想到被地震糟蹋得更加七零八碎,面目全非。本来是一片洼田,突然一下子被抬高了好几米;明明是一块高坡地,却突然一下子陷成了一片大坑。全村253户,几乎在那一瞬间全都夷平了,抬眼望去是一片片废墟,好多人都认不出自己原来的家在哪儿了……那个惨状,无法形容,现在回想起来还揪心地疼啊!
甘元礼回忆说,收罢秋,就到农闲“猫冬”了,可谁知防震闹得人一点儿不得闲。全村6个生产队分散在18个地旮旯里,集中起来相当困难。好在他这个老支书在大家心目中很有威信,他说什么大家都听。他把一个庄严的承诺通过高音喇叭传到每个社员的耳朵里:从现在起防震,不管它啥时震,全大队910口人,一个都不能少!
于是,长达一百多天的防震在丁家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村干部包片包组包户,搭建简易房,当时叫“马架房”,也就是像看庄稼搭建的草庵子。大喇叭、小喇叭天天广播宣传,还天天放电影。甘元礼说,地震不可怕,只要防得好。有新闻报道称:群雁高飞头雁领,丁家沟的带头人甘元礼带领全村群众防地震。
老支书说:百日煎熬,最终躲过了一劫,全村910口无一伤亡。震后,人与人的感情更亲了,邻里间相互慰问,挨家串。我们把18个居民点变成6个,把80块坡地变成6大块,形成小平原。三年恢复重建,引水上山灌溉良田,每亩产量900多斤,卖公粮40万斤,留50万斤口粮;种3万棵果树,每年采摘三四万斤。那年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劳模会,华国锋主席握着我的手说:你就是甘元礼同志吧,你带领大家干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