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海参、海星、海胆等棘皮动物
海参是名贵的海产食品。海参生活在海底各种底质上,只是不栖息于红树林附近。它们摄食有机质碎屑和微小生物,如硅藻、有孔虫、放射虫,介形类和腹足类动物。海参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有的呈蠕虫状,有的呈圆筒状,少数呈萝卜状。各种海参生活习性也有所不同,有的在海底迟笨地匍匐、潜伏、吸附在礁石或其他底质上;有的能游泳;有的有冬眠或夏眠的生活规律。它们受到刺激时,身体强力收缩,压迫内脏从肛门排出来,这叫做“排脏”现象。再生力强,有的横切成二三段,每一段可再生一条完整的海参。有的海参与潜鱼共生,潜鱼从泄殖孔钻入海参体内,昼伏夜出,又帮助海参清理体内排泄物。南海最主要的食用海参是梅花参、白尼参(二斑参)和黑尼参。最大的梅花参,长可达l米,宽11厘米以上,晒干有7-8两重,有“参中之王”之称,由于背面有梅花瓣状的突起,因此叫做梅花参;又因状似菠萝,且呈橙黄或橙红色,又称菠萝参。白尼参体肥,扁卵圆形,呈浅黄褐色。乌尼参体宽厚,乌黑发亮,两端圆钝,呈扁椭圆形。
海星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浅海底沙地或礁石上,是一种贪婪的食肉动物。它们大小不一,颜色也有差别,主要是橘黄色、红色、黄色、青色、紫色等。海星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洋动物,如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尽管海星是一种凶残的捕食者,但是它们对自己的后代都温柔之至。海星产卵后常竖立起自己的腕,形成一个保护伞,让卵在内孵化,以免被其他动物捕食。孵化出的幼体随海水四处漂流,以浮游生物为食。
海星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若把海星撕成几块抛入海中,每一碎块会很快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从而长成几个完整的新海星来。例如,沙海星保留一厘米长的腕就能生长出一个完整的新海星,而有的海星本领更大,只要有一截残臂就可以长出一个完整的新海星。如何控制海星的泛滥,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减少其对贝类养殖的影响已迫在眉睫。
海胆喜欢栖息在海藻丰富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林间或石缝中,以及较坚硬的泥沙质浅海地带,躲在石缝中、礁石间、泥沙中或珊瑚礁中。有背光和昼伏夜出的习性,靠棘刺防御敌害。海胆的棘有长有短,有尖有钝,种类不同,棘的结构也不一样。海南岛珊瑚礁中盛产一种石笔海胆,状如盛开的花,俗称烟嘴海胆,因其棘粗壮,可做烟嘴用。有的种类棘很长,可达20多厘米。
海胆浑身是宝。海胆可以生产加工成为盐渍海胆、酒精海胆、冰鲜海胆、海胆酱和清蒸海胆罐头等多种海胆食品。海胆黄,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很高,每100克鲜海胆黄中含蛋白质41克、脂肪32.7克,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多种氨基酸及磷、铁、钙等营养成分。
据《本草原始》记载:海胆有“治心痛”的功效,近代中医药认为“海胆性味咸平,有软坚散结、化痰消肿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