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域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

4.鲍、贻贝、乌贼等软体动物

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四大海味(鲍鱼、海参、鱼翅、鱼肚)之首。鲍鱼名为鱼,实则不是鱼,而是一种原始的海洋贝类。

鲍鱼喜欢生活在海水清澈、水流湍急、海藻丛生的岩礁海域,摄食海藻和浮游生物为生。鲍鱼只有半面外壳,壳坚厚,扁而宽。鲍鱼的单壁壳质地坚硬,壳形右旋,表面呈深绿褐色。壳内侧紫、绿、白等色交相辉映,珠光宝气。壳的背侧有一排惯穿成孔的突起。软体部分有一个宽大扁平的肉足,软体为扁椭圆形,黄白色,大者似茶碗,小的如铜钱。鲍鱼就是靠着这粗大的足和平展的跖面吸附于岩石之上,爬行于礁棚和穴洞之中。鲍鱼肉足的附着力相当惊人。一个壳长15厘米的鲍鱼,其足的吸着力高达200公斤。任凭狂风巨浪袭击,都不能把它掀起。捕捉鲍鱼时,只能趁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铲铲下或将其掀翻,否则即使砸碎它的壳也休想把它取下来。

南海北部近海贻贝种类较多,有20多种,是沿海常见的附着贝类,常附着栖息于低潮线至水深5-6米的水流通畅的岩石等基质上。翡翠贻贝是南海北部主要种类,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是重要的人工养殖对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贻贝的营养价值高不仅在于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锰、锌、硒、碘等多种微量元素,还因其所含的蛋白质中有人体需要的缬氨酸、亮氨酸等8种必需氨基酸,且含量大大高于鸡蛋以及鸡、鸭、鱼、虾和肉类等。贻贝还有很高的药用与食疗功效。现代有关药书记述,贻贝性温,能补五脏,理腰脚,调经活血,对眩晕、高血压、腰痛、吐血等症均有疗效,而吃贻贝治夜尿效果甚好。

乌贼遇到强敌时会以“喷墨”作为逃生的方法,伺机离开,因而有“乌贼”、“墨鱼”等名称。乌贼的身体像个橡皮袋子,内部器官包裹在袋内。在身体的两侧有肉鳍,用来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头较短,两侧有发达的眼。头顶长口,口腔内有角质颚,能撕咬食物。乌贼的足生在头顶,所以又称头足类。头顶的10条足中有八条较短,内侧密生吸盘,称为腕;另有两条较长、活动自如的足,能缩回到两个囊内,称为触腕,只有前端内侧有吸盘。乌贼主要吃甲壳类、小鱼或其他软体动物,主要敌害是大型水生动物。它是头足类动物中最为杰出的“放烟幕”专家。

乌贼是我国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渔业捕捞量很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乌贼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仅0.7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B族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乌贼富有药用价值,墨鱼壳,即“乌贼骨”,是中医常用的药材,是一味制酸、止血、收敛之常用中药。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113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