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珊瑚、海蜇等腔肠动物
珊瑚虫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它以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珊瑚虫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22℃-28℃,海水盐度27‰-42‰的水域里,水质必须洁净且需坚硬底质。
珊瑚是由珊瑚虫所分泌的石灰质壳堆积而成,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О3,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颜色常呈白色,也有红色、粉红色、橙红色,还有少量蓝色和黑色。
古代史籍记载:“珊瑚所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二岁变赤。枝干交错,高三四尺。”
白色珊瑚虫幼虫附着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老的不断死去,新的不断成长,骨骼也随之增添扩大,积沙成塔,由小到大,年深月久,形成体态玲珑、色泽鲜艳好看的珊瑚。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都是由小小的珊瑚虫建造的。
珊瑚自古就被奉为珠宝世界中有生命的珍宝,还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独特功效的药宝。珊瑚有红、粉红、白、黑等色,以红色为上品。红珊瑚文化在中国以及印度、印第安民族传统文化中都有悠久的历史。在清朝,红珊瑚朝珠是一、二品官员才能拥有的奢侈品,印第安土著民族和中国藏族等游牧民族把红珊瑚作为护身和祈祷“上天(帝)”保佑的寄托物。红珊瑚还有养颜、保健、活血、明目、驱热、镇惊痫、排汗利尿等诸多医疗功效。400多年前,医药大师李时珍在经典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去翳明目,安神镇惊。用于目生翳障,惊痫,鼻”。国外最新研究认为珊瑚可用来接骨,入药可治溃疡、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以及性病。
珊瑚除具有饰品和药效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珊瑚这一海洋生物极为奇特,一夜之间可以伸出触手长成小岛,一夜之间又能消退得无影无踪。我们通常看到离开海水的珊瑚又硬又脆,可是,它钻进大海里却是绵软的。在海浪冲击,大潮汹涌的时候,它们可以起到保护珊瑚岛的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水温度上升是珊瑚生存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此外,营养物质污染、破坏性捕捞、沿海地区开发带来的沉积物也使珊瑚的生存条件雪上加霜。由于人类长期的掠夺性采集,大珊瑚树如今已经非常少见。据报道,近代发现的最大珊瑚树是1980年我国台湾渔民在中途岛海域打捞到的。它高1.5米,主干直径12厘米,净重60公斤,当时售价是600万新台币。据“一九九七全球珊瑚礁考察”证实全球范围的珊瑚礁普遍遭到破坏,其中95%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因此,为了人类自己,为了子孙后代,必须加大力度保护珊瑚,通过各级政府立法,使珊瑚能持续发展。
海蜇是体型较大的腔肠动物,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状,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在风浪平静、多云、阳光不太强、阴天时,一般漂游于海洋上层,遇暴风大浪或阳光过强,一般下沉于下层。海蜇主要食物有硅藻、甲藻、纤毛虫、有孔虫以及桡足类、端足类等小型浮游甲壳类生物以及其他浮游幼体和小鱼等。
海蜇每年春季繁殖生长于河口海湾,随着西南风的出现和暖流加强,成体由西南向东北沿海漂浮北上,分布于水深40米内浅沿岸一带。东北季风兴起时又随着漂浮南下。春汛(4-7月)捕捞伞径30-40厘米的北上的春海蜇,秋汛(8-10月)捕捞伞径50-80厘米的南下秋海蜇。
黄斑海蜇整个南海都有分布,是广东沿海的主要捕捞对象;叶腕海蜇和拟叶腕海蜇在南海广泛分布,也是捕捞的主要对象。
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据测定: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质12.3克、碳水化合物4克、钙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种维生素,是著名的海味和出口商品。海蜇还是一味治病良药,具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的功能,主治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胃溃疡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