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闻名世界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

编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医药专著——《图经本草》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苏颂调升任国史馆集贤院管理员,在这任职的九年时间里,由于工作的便利,他每天都能接触到皇家收藏的许多重要典籍和资料,其中有不少是稀世珍本。苏颂对这项工作相当满意,对这些资料他也非常感兴趣。由于他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养成了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他的父亲苏绅有一套记忆的方法,他的继承家传的基础上,更有发展。苏颂的博闻强记已经达到记本朝的典故可以日月不差的程度。就这样,他以惊人的记忆力,每天背诵两千字文章,回家后再将它默写并记录在案,以便保存下来。就这样,他从不间断,积沙成塔,经过长期的积累,苏颂的学识变得越来越渊博。后来在《宋史·苏颂传》中,就称他精通“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兴修、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可见一斑。

在这九年之间,苏颂还与掌禹锡、林亿等编辑补注了《惠佑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佑本草》),校正出版了《急备千金方》等书。为了改变本草书中混乱和谬误的现象,他建议:“诸州县应将产药的地区详加记载,并命令会识别草药的人去那里仔细辨认草药的根、茎、苗、叶、花、实,形色、大小,还有虫、鱼、鸟、兽、玉石等能够入药用的材料,然后逐件画图,并一一说明开花、结果、收采时的月份及所用功效。”这个建议得到了朝廷的采纳,朝廷委任他编撰《图经本草》。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在嘉佑六年(1061年),苏颂编撰完成了《图经本草》二十一卷。

《图经本草》在药物学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当时,唐朝《新修本草》的药图和《天宝单方药图》以及韩保升《蜀本草》的药图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图经本草》在这种情况下诞生,可见其意义更加重大。《图经本草》一书不仅对药性配方提供了依据,而且对历代本草的纠正错误作出了新贡献,特别是使过去无法辨认的药物可以通过此书确认无误。如牛膝,《神农本草经集注》说:“其茎有似牛膝,故以为名。乃云有雌雄,雄者茎紫色而节大。”乍一看,很难判断出这是什么植物。《图经本草》则写得十分具体:“春生苗,茎高二三尺,青紫色。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于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

这样,人们就完全可以根据匙形对生叶、细实穗状花、节部结牛膝三大特征,断定为苋科植物牛膝。又如“贝母”一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贝母可以当做药材来用,但并没有记载它的形态特征。《唐本草》记载贝母的形态为“叶似大蒜”,但语焉不详。而《本草图经》则这样记载:贝母“根有瓣于黄白色”,“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描述得既具体又易于辨认。在其中的“甘草”条中,不仅描述甘草的形态特征,还记载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甘草的配方与治疗病症;在“蒲公英”条中,引述了《千金要方》治疗恶刺与狐尿刺的配方;在“知母”条则引述了《救急肘后方》治溪毒的配方。

苏颂在编撰《图经本草》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各地所报材料中的民间实际医疗经验。这部书与前代的本草著作相比,增加了六十多种新的药物。这些药物大多数是各地民间发现的有效药物。为编写《图经本草》,苏颂还带领相关人员进行了全国性的草药普查,这样无形之中就扩大了药源。如菟丝过去从朝鲜进口,现在竟然知道了知冤句(山东荷泽)也产此药。奚毒从前的资料记载只有河南嵩山有少量出产,而从提供分析的样品中才知道四川原来也有,等等。

在校正医书所参加的实际编撰工作中,因工作需要,苏颂征集了大量的医书,其中有不少宝贵的珍本、善本,还有一些其他类的好书。中医药学本身就具有博物学的性质,更何况要从事中医药学就必须要参考大量的医书和其他的相关著作,所以,苏颂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图经本草》中缉录了一些已经失传的重要医书药方,这不仅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医学文献,在人类的文化史上还具有珍贵的文献学价值。譬如:书中引用了相当一部分汉晋隋唐各代的医方,如在人参条目下,引用了汉代张仲景治疗胸症的理中汤,南北朝胡洽治疗霍乱的温中汤、四顺汤等药剂。四顺汤在晋葛洪《抱朴子》和唐王焘《外台秘要》所引的《小品方》中都有记载,说明它在六朝时对治疗霍乱有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图经本草》还十分重视药物的实用性,把药物和方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综合对比。在《图经本草》问世以前,虽然六朝和唐代的医书药方很多,也有一些重要的医药著作,但是,药物和方剂著作却是分别著成的,《图经本草》是最早把医药著作与方剂放在同一部书中叙述的医书。

在每一种药物的最后,基本上都附上用这种药为主要成分的方剂。这些方剂大多包括病因、病位、症候、病程、预后及处方、制剂方法、服法、疗效等内容,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宝贵的医药资料。《图经本草》开创的这种以药带方的医药学体例,被以后的历代医药学家所继承。明代的李时珍就受到《图经本草》的影响,在他撰写的《本草纲目》中,每味药之后,都以“附方”为目,并详细列举有关的方剂,使人一目了然。

《图经本草》在生物学上也有较大贡献。如书中对动植物形态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述:乌贼鱼,“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带,可以自缆,故别名缆鱼。”真切形象地反映了头足纲乌贼科动物的特点,使人读了印象深刻。

《图经本草》在矿物学与冶金技术方面更是有一定的贡献。关于钢铁冶炼的工艺过程有生动的记载:“初炼去矿,用以铸泻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可做鍱者,为鑐铁,亦为之熟铁;以生柔相杂和,用以做刀剑锋刃者,为钢铁。”这简要描述了宋代三种钢铁的冶炼方法及其不同功用。再比如对炼银的方法记述说:“银在矿中与铜相杂,土人采得,以铅再三煎炼方成。”对灰吹法炼银的工艺说:“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铅银于灰上,更加火大煅,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冷出银。”这也是中国文献史上关于灰吹法炼银的最早最详尽的记载。

总之,这部书引用了以往文献二百多种,集中了历代药物学著作和中国药物普查之大成,书中详细记载了三百多种药用植物和七十多种药用动物或其副产品,以及大量重要的化学物质,并新增药物百多种,附单方千个,并一改过去本草著作的单纯药物学性质,将其提升到博物学的高度。明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便得力于《图经本草》,他对《图经本草》不仅赞扬有加,还大量旁征博引。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评价《本草图经》说:“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他在1061年撰写的《本草图经》是药物史上的杰作。”确实,《图经本草》的成书,是世界药物史上的壮举,领先于欧洲四百多年。李约瑟还认为“在欧洲,把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动植物加以如此精确的木刻并印刷出来,这是直到十五世纪才出现的大事”,而十一世纪《图经本草》就已问世,在同类医学著作中自然名列前茅。

同时,《图经本草》一书对历史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也有记述,该书对动物化石、潮汐理论的阐述,也都在相应学科中占有领先地位。可见,《图经本草》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发掘。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111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