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一生从政55年,历仕五朝,官至丞相。他博学多才,涉猎广泛,在天文、药物、文学、外交等多门学科做出卓著贡献。
《本草图经》:宋朝最完善最科学的医药书,是药物史上的壮举,领先于欧洲四百多年。
《新仪象法要》: 全书以图为主,并附有说明,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机械图纸。
水运仪象台:现代钟表的祖先。
书香门弟塑博学少年
在厦门同安区大同镇城区西北角葫芦山南侧,有一幢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约一千七百多平方米,整座祠堂呈现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祠堂前供奉着苏颂的塑像。这里便是苏颂高祖苏光诲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年)的府第,苏氏后世子孙世代居住在此。宋天禧四年(1020年),苏颂便诞生在这个地方。
苏颂的母亲,是杭州知州陈从易的长女。陈从易是北宋的一代名臣,曾任荆湖南路转运使等很多重要的职务。陈从易博览群书,著有《泉山集》《中书制稿》《西清奏议》等书,在当时颇有名气。由于母亲生长于官宦知书达理之家,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母亲的言传身教,对苏颂的成长都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
苏颂的父亲苏绅初任宜州(今广西宜山县)推官(负责刑狱),后来曾任史馆修撰、翰林院学士、尚书礼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中央和地方官职。苏绅博学多智,写得一手好文章。苏绅对苏颂更是要求严格,并担负起了亲自教育苏颂的责任。苏颂后来曾在“感事述怀诗”中,回忆父亲教他读书的故事:我昔就学初,髫童齿未龀。严亲念痴狂,小艺诱愚硕。始时授章句,次第教篇韵。蒙泉起层澜,覆篑朝九仞……意思是说我往昔读书的初期,那是在我留着乳发,牙还未换齐的时候,当时幼小的我就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就用最简单的知识教导并开发我懵懂的心灵。父亲开始教我诵读章句,后来给我讲授篇章与音韵的知识。这些小时候的启蒙教育,就像涓涓的泉水涌起了我求知的波澜,我求知的欲望就像用一筐筐的黄土,渐渐堆起了万丈的高山……
无疑,苏绅是一位很成功的教育家。他不仅重视儿子的早期教育,而且还很懂得如何为苏颂创造一个优秀的学习环境。在苏颂十岁的时候,苏绅到京城任官,他就把苏颂带到了京城。在京城,苏颂开阔了视野,增进了见识。后来,苏颂的父亲每到一地任官,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苏颂请当地最好的教师,并且让他的各位叔父、当地的名人子弟与苏颂共同读书,以便互相切磋,砥砺前进。
苏绅虽然对苏颂施教严谨,但他并不一味教条地死守封建规法。当苏颂反对他的主张时,苏绅能够充分考虑年轻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的决定,鼓励苏颂坚持正确的做法。宋代乾元节,父亲苏绅因为权高位重,按照当时的封建制度规定,朝廷可以选派他的一个儿子做官。苏绅就想让苏颂来做官,苏颂听到后,不仅自己不肯应承此事,还私下奉劝弟弟们一定要励志科举,以便凭自己的才能考取功名,而不要依靠父辈的庇护为官。最初,这件事气得苏绅大骂苏颂:“你不仅轻视朝廷的法令,还要教唆两个弟弟,这是不忠不孝的行为!”可是等苏绅冷静下来之后,他又认为苏颂的决定是勇于进取的有为之举,内心不禁佩服起儿子情操的高洁。随后,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大大赞扬了苏颂一番。
苏颂后来很怀念这段时光,他在《感事述怀诗》中对这一时期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他在诗中写道:“十三从师友,群彦得亲近。箕裘裘素风,兰芷渐腴润。”意思是说从十三岁开始,他就有良师在教导,益友在伴读。最令他开心的事就是常常能够和那些俊杰之才在一起切磋、讨论,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仅继承了先辈儒雅的风范,而且思想也成长得如兰芷般高洁丰润了。
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苏颂的天资聪颖,使他后来在文献学、诗歌、散文、史学等领域都是行家里手。苏颂更是位“高产”诗人,仅收录在《苏魏公文集》中的诗歌就有五百八十七首,且多是律诗、绝句。长律多达一千四百字,可谓“律诗之最”,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丰五年(1082年),苏颂两次出使辽国,这期间他根据自己的出使路线及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创作了《前使辽诗》三十首、《后使辽诗》二十八首,诗中详尽生动地记载了辽国的山川风光、道路交通、农牧特点及风俗民情等。
《前后使辽诗》就是他出使辽后写的上乘之作,诗词中具有现实主义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如《土河馆遇小雪》中有一句:“人看满路琼瑶迹,尽道光华使者行”,细腻地表现了当时为使者送行的盛况和使者的高尚、复杂心理;《和就日馆》中的“戎疆迢递戴星行,朔骑奔驰束火迎,每念皇家承命重,愧才无誉副群情”,寥寥几笔就生动地记述了辽国使者迎接宋使的情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惟恐任务完成不好的心情。此外,如描绘“青山如壁地如盘”的北国风光,“牧羊山下动成群”的劳动景象,“依稀村落见南风”的异国风情等,读后都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两组外交组诗,在宋人诗歌中可谓独一无二,除文学意义外,更具珍贵的史料价值。后来,他以宋辽外交往来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又编写了一部名为《华戎鲁卫信录》的书籍,为宋朝外交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