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的成就贡献:发现土星光环

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的成就贡献:发现土星光环

荷兰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惠更斯1629年生于海牙,年青时代在莱顿大学受到良好的教育。1655年他开始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探索宇宙奥秘,不久就有了许多发现。

早在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已经发现木星有4颗卫星,但无人知晓其他行星是否也有卫星。1655年,26岁的惠更斯制成第一架重要的仪器:一架口径5厘米、长3.6米、放大率为50倍的折射望远镜。1655年3月25日,他用这架望远镜发现土星近旁有一个先前未知的天体。月复一月,他仔细跟踪这个天体在土星近旁的往返移动,直到1656年终于宣布自己发现了土星的一颗卫星,它每16天就环绕土星公转一周。后来,这颗卫星被命名为“泰坦”。泰坦是希腊神话中一个神族成员的统称,其每个成员又各有自己的名字。“泰坦”是土星最大的卫星,直径5150千米,在太阳系的全部卫星中大小仅次于木卫三。后来发现的土卫逐渐增多,“泰坦”在汉语中定名为“土卫六”。它与土星相距122万千米,相当于土星半径的约20倍。

1610年,伽利略从望远镜中看到土星的形状奇特而多变,宛如一个球体两侧各有一个小小的附属物。他想,也许它们是土星的卫星吧?然而,日复一日,这两个附属物却越缩越小,两年后竟至完全消失。更奇怪的是,到1616年,那些附属物又重新出现了。伽利略终其一生也没弄明白那究竟是什么东西。

惠更斯望远镜的质量远胜于伽利略的望远镜。他在1656年终于看清,那些奇怪的附属物原来是环绕土星的一圈光环。为了郑重起见,他按当时科学界的流行做法,用一个拉丁文的字谜宣告自己已有所发现:

1659年,当他终于确信自己正确无误时,才在同年出版的《土星系统》一书中揭开了谜底。原来,上面那62个字母应该重新排列成这样一句拉丁文:

Annulo cingitur tenui,plano,nusquam cohaerente,ad eclipticam inclinato

意思是“有环围绕,又薄又平,不和土星接触,而与黄道斜交”。书中还正确地附图解释了土星光环形状不断变化的原因:它以不同的角度朝向我们,当我们朝它的侧边看去时,薄薄的光环便仿佛消失不见了。

1856—1859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运用天体力学理论证明,土星光环并不是一个固态的整块,而是由环绕土星运行的无数固体质点构成,这一理论后来为观测所证实。土星光环曾长期被视为大自然中独一无二的奇迹,直到20世纪后期人们才陆续发现天王星环、木星环和海王星环。

天文观测需要准确地记录时间,惠更斯对此作出了极重要的贡献——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摆钟。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日晷和漏壶,不能满足精确计时的要求。14世纪诞生的机械钟,误差仍大到若干分之一小时。16世纪80年代,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一个长度固定的摆,只要摆动的幅度不是太大,那么其摆动周期就是固定的,即与摆幅无关。1656年,惠更斯试制成功靠下落的重锤提供动力,从而能使摆锤维持长时间摆动的机械装置。他据此于1657年制成第一台摆钟,又于1658年出版关于精确计时器的第一部著作《时钟》。惠更斯发现,其实只有当摆锤沿着“摆线”——而不是圆弧——摆动时,摆动周期才严格地不随摆幅大小而变。他设计了种种巧妙的机构,造出了使摆锤沿摆线摆动的钟。他呈献给荷兰政府的第一台“有摆落地大座钟”,象征着精确计时的时代已经来到。

另一方面,为了克服摆钟过于笨重的缺点,惠更斯又将弹性很强的金属丝弯成一个松松的螺旋,称为“游丝”,制成一种“摆轮”。游丝占的地方很小,能够很有规律地卷紧和松开,并由主发条提供动力。1673年,惠更斯在第二部关于精确计时器的著作《摆式时钟》中详细叙述了他的发明。摆钟计时可以精确到秒,在将近3个世纪中始终是重要的天文计时器。与此同时,带游丝系统的钟做得越来越小巧,又演变成了“表”。

惠更斯还有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这使他的名声传遍欧洲。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元老会员。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繁荣社稷广招贤士,于1666年将惠更斯引进法国。惠更斯是新教徒,当路易十四渐渐变得不愿容忍新教徒时,惠更斯便于1681年回到荷兰。1695年,惠更斯在他的出生地海牙逝世。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295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