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肃:中国的达·芬奇

精通音律,能诗善画

燕肃多才多艺,不仅为政清明,还具有赋诗、绘画等各种才能。

燕肃喜欢写诗,创作诗词数千篇,但流传下来的不多,今天能读到的仅《僻居》《赠惠山庆上人》等少数几首。《僻居》是一首五言诗,描写了作者追求闲居生活的恬然心态。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文采:

僻居

茅茨城市远,草径接鱼村。

白日偶无客,青山长对门。

药炉留火暖,花坞带烟昏。

静坐搜新句,冥心傍酒樽。

赠惠山庆上人

陆羽泉边倚瘦筇,参差台殿映疏松。

五天讲去春骑虎,一钵擎来昼伏龙。

像阁磬敲清有韵,苏庭云过静无踪。

相逢多说游方话,知老灵山第几峰。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的九九重阳节,桂林城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几位从朝廷下广西任职的官员聚会在一起,到城东小东江畔的龙隐岩游览,他们分别是:以殿中侍御史出任广西转运使的官员俞献可、尚书外郎(宋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的各司副长官)熊同文、侍禁阁门祗侯(宋朝廷中掌管朝会、游幸、宴享、庆典礼仪的官署阁门司官员)王贞白。他们在龙隐岩摆酒设宴,开怀畅饮,然后,又同游七星岩,兴浓之处,由俞献可用篆书亲书题名,镌刻于七星岩。六年后,天禧二年(1018年)中元节,俞献可又与时任广西提点刑狱(掌所辖地区司法、刑狱,并监察地方官吏)的燕肃同游七星岩。燕肃兴致之余,以拿手的悬针篆书法,亲书题名,刻于岩壁之上。

这两件篆书题名,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刻在桂林的最早的宋代石刻。燕肃在桂林的这件题名,使用了一种新颖、别致的书体——悬针篆(小篆中的一种)来书写,书法特点非常独特。悬针篆是小篆的另一种风格,属鸟虫篆的变体。鸟虫书体产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当时,南方的吴、越、楚诸国盛行鸟、凤、龙、虫各种字体,这些字体有的故作波折,有的把字形装饰成鸟虫一样的花纹。它们被刻在青铜器和兵器上并施以错金工艺,观之富丽堂皇,装饰性极强,是先民对于文字的一种有意识的美化。

在这件题名石刻中,燕肃将悬针篆作了大胆创新:纵向笔端处如水珠下滴形成针尖状,给人一种新奇之感。整篇书法在布局上,行列分布匀称;字体上,对称规整,体势修长,运笔刚健含蓄,秀丽典雅。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均衡、对称、规则、静中取动、和谐统一的美感,明显具有美术造型的倾向,体现了燕肃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燕肃和俞献可题名使用的都是小篆书体。小篆,亦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丞相李斯在商周青铜时代的文字一大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小篆使用的寿命很短,只有几十年,因此后人的小篆书法作品较少。

而在桂林石刻中,除了六七件唐代小篆作品外,出现了较多的宋人小篆作品,使桂林成为了全国金石书法中保存宋人小篆作品最多的地方。在宋代,金石学极为兴盛,产生了如欧阳修、赵明诚等著名大家。从石刻中的书法功力来看,燕肃与俞献可都是金石学造诣较高的人,他们是宋人在桂林留下小篆石刻作品的先行。

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与民间画工、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相区别,北宋苏轼称之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之为“文人之画”。文人画须同时具备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大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

燕肃擅长绘画,尤工山水画,继承李成的画风。他作画,不随意下笔,总是登山涉水,师法自然,在取得大量素材后欣然命笔。所以,他的画“妙于真形”。一般认为,唐代王维是文人画的创始者,而燕肃是文人画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画作传世甚多,他绘制的《寒林屏风》被誉为“绝笔”。在《宣和画谱》中著录了《春岫渔歌》《江山雪霁》《小寒林》等三十多件,在故宫藏有《春山图》《秋册晚霭图》《寒岩积雪图》。在《宣和画谱》看来,燕肃是“文学治行,缙绅推之”,文学才华与道德品质在官场评价很高,而且“胸次(心胸)潇洒”,喜欢绘画,“尤喜画山水寒林”,与大画家王维不相上下。当时的一些重要建筑,比如皇宫里的太常寺(古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洛阳等地的知名寺院都有燕肃的作品。国外也有他的画迹,影响颇大。至今仍能看到他的四十余幅作品。

《春山图》是一幅画在纸上的水墨全景山水。画上春山耸秀,溪流板桥,竹篱村舍,高松垂柳和高士在山水中寻幽访胜的刻画,流露出画家对林泉之乐的向往。画中生拙凝重的笔墨和山水造型,与一般的职业画家迥异,带有早期文人画的形迹。

作为画家,《宋史》对燕肃的艺术成就的评价是:“性精巧,能画,入妙品,图山水罨布浓淡,意象微远,尤善为古木折竹。”画坛行家说他能“登怀味象,无会神通”,可与王维、李成媲美。

燕肃精通音律,早在凤翔府任推官的时候,有一天,寇准宴客,燕肃在被请之列。宴会上表演寇准最喜欢的柘枝舞,舞女身资矫健,节奏鼓声多变,舞兴正浓,彩声雷动之时,伴奏的鼓环突然脱落,鼓声戛然而止,舞蹈随之停顿,众宾客皆唏嘘惋惜。当主人示意找人修理时,大家面面相觑,无人敢应。这时,燕肃自告奋勇,他把环脚为锁簧,把锁簧从脱环的地方放进鼓里,竟然很坚固,众人看了都非常高兴,宴会得以继续下去,气氛则更加活跃。与会者也一致赞誉“燕大人学高手巧,多才多艺”。

景祐元年(1034年)十月,宋仁宗下诏令他与知名音乐家宋祁、李随等一同考定朝廷乐器,整顿乐工。燕肃考察了御用的钟磬,提出建议说:“太常寺使用的钟磬乐器,都饰以颜色,每三年一次皇帝亲自祭祀,则重新上一次颜色。年代久远,涂料积层很厚,所以声律越来越不协调。”于是,将朝廷钟磬历年涂饰的颜料去掉,全部刷新,按王朴律试验敲击,以合律准,试于后苑,声音和谐动听。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111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