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明史:1932年美国海曼医生发现

美国纽约一名叫海曼的胸科医生在做心脏穿刺手术时屡次发现,当针尖刺激右心房时可使心肌收缩。他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于1932年研制出一台由发条驱动的电脉冲发生器,脉冲频率可调节为每分钟30、60、120次。海曼把它称为“人工心脏起搏器”,之后这一发现使很多心脏病人得以起死回生。

人的心脏比握紧的拳头稍大,一般平均重量为300克。它是人体内的“泵器官”,负责人体血液循环。心脏每天跳动10万多次,累计使8000多公升的血液流经约19000千米长的动静脉,从而维持血液循环。不过,心脏之所以能这样周而复始地有规律地工作,是因为心脏有一个天然起搏器——窦房结,能自发地、有节律地释放电脉冲,由上而下使心脏各个腔室顺利收缩,完成运送血液的工作。

1862年,英国外科医生沃尔会什最先提出在心脏停止时使用感应电脉冲以维持心脏搏动。10年后,法国医生德布罗内进行了成功的实验:他把一个电极安在心跳停止病人的皮肤上,把另一个电极握在自己的右手中,同时左手有节奏地轻压病人的胸膛,使心肌收缩。

而美国纽约一名叫海曼的胸科医生在做心脏穿刺手术时也屡次发现,当针尖刺激右心房时可使心肌收缩。他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于1932年研制出一台由发条驱动的电脉冲发生器,净重达7.2千克,脉冲频率可调节为每分钟30、60、120次。海曼把它称为“人工心脏起搏器”,之后这一发现救了很多人的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技术发展,又使海曼发明的人工心脏起搏器得到很大改良——1958年,世界上第一台可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在欧洲诞生,并于同年10月8日由瑞典胸外科医生奥克·森宁首次把它植入一个因心脏房室传导阻滞而反复晕厥的工程师体内。从此,人工心脏起搏器成为症状性心动过缓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不仅挽救了数百万患者的生命,还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尽享美好生活。2001年12月28日,那位体内第一个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工程师逝世,享年86岁。而他一生共植入过26台人工心脏起搏器,便是这种仪器发展活生生的见证。

目前,大部分心脏起搏器号称能使用10年,但实际上只能使用4—5年。而更换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电池,需要把起搏器从皮下取出,既痛苦又危险。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授发明了一种利用心脏跳动产生电力为起搏器供电的装置,能保证起搏器连续使用数十年以上。这种装置理论上是可行的:心脏正常跳动时产生电力,储存到微型蓄电池中;当心脏跳动出现问题,起搏器启动,提供有规律的电脉冲,帮助心脏病人维持生命。这有点儿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技术和应用范围还会不断更新和扩展。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104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