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计算到量子计算的发展过程

从经典计算到量子计算

众所周知,经典计算机以比特(bit)为存储的信息单位,比特使用二进制,1个比特表示的不是“0”就是“1”。但是,在量子计算机中,情况变得完全不同,量子计算机以量子比特(qubit)为信息单位,量子比特可以表示“0”,也可以表示“1”。

基于叠加这一特性,量子比特在叠加状态下还可以是非二进制的,该状态在处理过程中相互作用,做到“既1又0”。这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以叠加所有可能的“0”和“1”组合,让“1”和“0”的状态同时存在。正是这种特性使得量子计算机在某些应用中,理论上可以是经典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好几倍。

经典计算机中的2位寄存器一次只能存储1个二进制数,而量子计算机中的2位量子比特寄存器可以同时保持所有4个状态的叠加。当量子比特的数量为 个时,量子处理器对 个量子位执行1个操作就相当于对经典位执行2 个操作,这使得量子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大大提升。

根据量子力学,在微观世界中,能量是离散化的,就像不停地用显微镜放大斜面,最后发现所有的斜面都是由一小级一小级的阶梯组成的一样,量子并不是某种粒子,它指代的是微观世界中能量离散化的现象。量子系统在经过“测量”之后就会坍缩为经典状态,这就是“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当我们打开密闭容器后,猫就不再处于叠加状态,而是死或者活的唯一状态。同样,量子计算机在经过量子算法运算后,每次测量都会得到唯一确定的结果,且每次结果都有可能不相同。

另外,由于另一种奇怪的量子特性——纠缠,即使量子比特在物理上是分开的,但两个或多个量子物体的行为却是相互关联的。根据量子力学定律,无论是毫米、千米还是天文距离,这种模式都是一致的。当1个量子比特处于两个基态之间的叠加状态时,10个量子比特利用纠缠,可以处于1024个基态的叠加状态。

与经典计算机的线性不同,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正是这种能力赋予了量子计算机同时处理大量结果的非凡能力。当处于未被观测的叠加状态时, 个量子比特可以包含与2 个经典比特相同数量的信息。所以,4个量子比特相当于16个经典比特,这听起来可能不是一个很大的改进。但是16个量子比特却相当于65536个经典比特,300个量子比特所包含的状态比宇宙中估计的所有原子都要多,这将是个天文数字。

这种指数效应就是人们如此期待量子计算机的原因所在。可以说,量子计算机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快。以质因数分解为例,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把1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就叫作分解质因数。例如,6可以分解为2和3两个质数。但如果数字很大,质因数分解就变成了一个很复杂的数学问题。1994年,为了分解一个129位的大数,研究人员同时动用了1600台高端计算机,花了8个月的时间才分解成功;但使用量子计算机只需1s就可以破解。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338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