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逃生时常犯的错识

地震中的逃生,必须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逃生过程中的一点小错误,就有可能丢掉性命。下面列出了地震逃生过程中的危险举动,一定要牢记在心,千万要杜绝。 地震往往突然到访,让人措手不及。 地震来临时,如果你正在屋内,试图冲出房屋是十分危险的举动,伤亡的可能性非常大。

最好的办法是躲在坚固的桌或床下,如果屋内没有坚实的家具,那就站在门口,因为门框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不要靠近窗户,因为窗户的玻璃可能会被震碎伤人。 如果在室外,靠近电线杆、楼房、树木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这是危险的举动。

应跑到空地上,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 最好趴在地上,防止失衡时遇到危险。 躲在地下通道、隧道或地窑内是危险的。 因为除非它们非常坚固,否则这些地方会被震塌,即使没有震塌,地震产生的瓦砾碎石也会填满这些地方或堵塞出口。 地震来临时,关闭门和窗都是非常危险的。

木制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导致房门打不开。 所以,不管是冲出去还是待在室内,都要打开房门。 大地震发生时,忘记保护身体逃生是危险的。 书架上的书及隔板上的东西等可能往下掉,这时,千万要记住保护头部。 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身边的枕头、毛毯、棉坐垫等物品盖住头部,以免头被掉下的物体砸伤。如果夏天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十分危险,而且也不文雅。 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玻璃、火星及金属碎片伤害。

因此,避难时要穿棉制的鞋袜和尽可能厚的棉衣,不要穿戴易着火的化纤类衣物。 地震来临时,在路上奔跑是很危险的。 这时候,到处都是飞泻而下的门窗、招牌等物品,因此,此时最好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躲起来,如果有必要奔跑时,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之类的东西。 地震时,躲避于桥下或停留于桥上均是非常危险。 大桥有时候会震塌,使人坠落河中,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地震来临时,靠近海边是非常危险的。 地震有时候会引发海啸,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如果人在海岸边很危险。这时候安全的做法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

下面是一些震灾中的事例:

1.盲目逃跑失生命

1979年,我国江苏栗阳发生6级大地震,80%重伤员和90%死亡者,都是由于恐惧、慌乱、盲目逃跑而被屋外倒塌的檐墙和门头砸压所致。 1996年2月3日晚,云南省丽江发生的7.0级地震,当时地区礼堂正在播放电影,剧院经理带着七岁的女儿和他的一个同事在票房售票。 当大地开始晃动时,他们反应非常快,经理拉着女儿和同事立即冲出礼堂。 然而正在这时候,礼堂门厅上方和房顶被震落下来,他们三人当场被砸死,而礼堂内数百名观众却有惊无险,安然无恙。

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发生的5.7级地震中,死亡13人,除2人是突发疾病死亡外,剩下的11人死亡都是被墙或门头砸压所致。 如果他们不恐惧、不慌乱、不盲目逃跑,而是有意识地在屋内选择正确的位置躲避,这些伤亡都是可以避免的。

2.乱拥乱挤造成伤害

1994年9月6日,台湾海峡发生7.3级大地震,我国大陆沿海地区遭受灾害,有4人死亡,8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伤亡者大多数是中小学生,这些学生并不是因为房屋倒塌而造成的伤亡,几乎全是因为临震惊慌,老师没有避震知识或没有行使职责,致使学生无序蜂拥,乱跑乱挤,奔逃中互相挤压、踩踏而造成悲剧。 2005年,江西发生5.7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湖北省武穴、阳新、薪春三地学生在撤离时发生踩踏事件,共造成103人受伤,其中有7人受重伤。上午8时49分,第一次地震发生的时候,阳新县某中学学生正在上课。 当校舍开始摇晃时,学生们纷纷涌向教室门口,冲往操场。 几名学生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楼梯口跌倒,引发踩踏事件,共有47名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

3.大震中先躲后撤保安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在灾情最严重的北川县,北川中学的两栋教学楼轰然倒塌,随后在漫天的尘土中主教学楼晃动几下后,突然矮下去好几米。 高三(1)班的班主任李军,正在主教学楼四楼给高三(5)班上课。 楼房突然开始剧烈晃动,有2名临窗的男生准备上窗台跳楼,李军让大家都蹲下不要慌。 几秒钟过后,教学楼不再摇晃,他瞬间有一种失重的感觉,原来是下面的一、二层楼塌陷了。 他组织学生马上撤离,等教室里最后一名学生走完,他才离开教室。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北川中学团委书记蹇绍奇和初一(6)班的班主任刘宁,正在县委礼堂带领100多名学生参加“五四”青年节庆祝会。 突然礼堂发疯似的晃动,而且越晃越厉害。 他俩几乎同时对同学们大喊: “地震了,快钻到椅子底下!不要乱跑!”话音刚落,礼堂顶部的水泥块大片坠落,结实的铁椅子保护了这些身材弱小的学生。 地震过后,他们迅速把学生带到礼堂外面的广场。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83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