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故事:颇具数学天赋的中学生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小罗庚就念完了小学。在他念小学的时候,金坛镇还没有初中学校。正是在他小学毕业的时候,金坛镇有一个知识分子叫韩大寿,把他家里的50亩水田卖掉,办了一个初级中学,取名叫金坛初中。小罗庚小学一毕业,就幸运地进了这个初中,成为第一班的一个学生,这个班共有8个学生,到三年毕业的时候,就只有6个学生了。

小罗庚上了初中以后,他仍然认为课程像小学那样简单好学,因此学习上并不十分努力。他的算术学得很好,也爱学算术,但是到了初中,要学代数、几何,原来的算术基础就不太管用了,学起来感到吃力,一时又改不掉老毛病,所以学习成绩总是不太高。初中一年级时,教他数学的老师叫李风波。这位李老师看到小罗庚不用心学习,很不喜欢他,对小罗庚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反应敏锐的才能并不欣赏,有时在课上为难他。每次考试都只给小罗庚六十几分,打击了小罗庚的学习积极性。小孩子没有自制能力,受到的影响很大,所以学习成绩始终平平常常,分数凑合及格,勉强不当蹲班生。

到了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换成了叫做王维克的青年教师。这位王维克是留学法国学习物理的,学成回国,受聘在家乡的金坛中学教数学。王维克第一次到班上来,就问即将离任的李风波:“我们学校有哪些好学生?”李风波轻蔑地说:“没有。好学生都到省立中学去了,留在这里的穷光蛋都是鲁蛋。”李风波说的“鲁蛋”是南方方言,意思就是“笨蛋”。

这句话给了小罗庚很大刺激。当时他心里想:李老师这样瞧不起穷人家的孩子,难道穷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么?就不能学得好吗?这时的小罗庚最讨厌谁说他不行,说他没出息。平时李风波对他不好,他对李风波也没有好感。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的性格就是:你越说我不行,我就要学出个样子来给你看。小罗庚暗下决心:非要把数学学好,给穷人家的孩子出口气,堵堵李老师的嘴不可。这种朴素的情感成了小罗庚发奋学习的动力。他憋着一口气,拼命地把落下的课程赶了上来。本来小罗庚对数学就有浓厚的兴趣,底子又很厚实,因此成绩直线上升,成了班级数学学得最好的学生。

王维克老师出生在金坛,到外国走了一趟,对金坛还是有一份家乡的感情。非常关心这几个孩子。他并没有受李风波的影响,并没看不起这几个穷人家的孩子,反而处处热心关怀,尽心尽力地教导他们。王老师讲数学课总是通俗易懂,清楚明白。小罗庚这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总是全神贯注地听王老师讲课,对王维克产生了好感,非常尊重这位又热心又有知识的老师。王维克讲课还时常出些课程以外的难题,来启发学生们开动脑筋,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正对小罗庚的胃口,越是难题,他越是有兴趣去做,不弄明白决不罢休。在他的思想上,对于难题,总是要比别的同学首先找出答案。这种学习精神,时常得到王维克的欣赏和肯定。

有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们讲一个有趣的数学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道题的意思就是:这堆东西不知道有多少个,三个三个地数,余二个,五个五个地数余三个,七个七个地数,余二个,问这堆东西是多少个。这道题是个有名的难题,被称作“物不知其数”。在我国古典数学中,较早问世的《孙子算经》首创了这类题目,也找出了解题的定理。传说韩信点兵法就运用了这个解题法,后来传到西方,被称为“孙子定理”。这道费解之题,不知耗尽了多少人的智慧,也不知锻炼了多少数学家的头脑。这一历史上的名题对于中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那是太难了。

王维克老师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强调题目之难,故意念得缓慢清晰。他的原意是为启发学生对数学奥妙的兴趣,激起学生努力追求的信心,根本没有指望学生们能回答上来。其实这道题应该用“余式定理”来解析,就是《孙子算经》里讲的方法。初中生根本不知“余式定理”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孙子算经》为何物,怎么可能得出答案来呢?王维克老师念完了题目,就准备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们讲解。

“23!”王维克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王维克老师大吃一惊,睁大眼睛,足足盯着华罗庚看了半分钟。他绝没有想到初二学生能解出来,更没有想到解得这样快。以他的学历和经验,认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他半信半疑,以为是“瞎猫碰着死耗子”,华罗庚偶尔蒙上的。于是他叫起了华罗庚,又出了一道“物不知其数”的题目。谁知仍然是话音刚落,华罗庚就随口说出了答案,并且准确无误。这下子王维克震惊了,相信了,他似乎看到了华罗庚大脑中数学细胞放出的火花。对华罗庚着实另眼相看了。

其实,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更不会余式定理。他是以如下的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再用5去除,恰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王维克老师问华罗庚是怎样算出来的,华罗庚才把上述思考方法说了出来。王维克心想:这不正是余式定理的应用吗?没有学过余式定理的小孩子竟能想得到,实在是不简单。

王维克老师开始注意华罗庚了。每次上数学课,华罗庚总是精力非常集中,深沉地思考问题。有时老师讲完了课,华罗庚还提出一些与课程内容有联系的或大大超出课程内容的问题,王维克都给详细讲解,他也能听得明白。在20世纪初那个年代,中学的课程比较简单。数学课在一年级时仍然是算术,什么堆积问题,方程问题,行程问题等,到了二年级时才接触简单的代数和几何。华罗庚学起这些课程,感觉非常轻松,有时还会觉得很不解渴。王维克看出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和潜力,就有意培养他,时常给华罗庚出些超出课程内容的题目,让他自己看书去做题,很多时候华罗庚都能得出正确答案。

有一次,王维克老师在讲完代数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给华罗庚出了几道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问题。实际上,二次、三次方程是当年高中的课程,其解法涉及许多代数知识,当然那些知识华罗庚还没有学过,按常理是解不出来的。王维克只是想难一难华罗庚,以免他产生骄傲情绪。同时也让他了解数学知识十分丰富,引起他的学习兴趣。华罗庚拿起这些陌生的题目以后,开始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并不气馁,他向王维克借来书籍,自己回家学习。虽然老师没有讲,但是他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终于做完了那几道题,王维克批阅之后,竟然完全正确。王维克十分高兴,特意找来华罗庚,给他讲怎样看书,怎样理解,指导他提高自学能力。

由此,王维克老师认定华罗庚是有数学天赋的。他就经常给华罗庚一些超出课程难度的数学书看,还经常个别进行辅导。在王维克的教导下,华罗庚的数学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初中生的水平。因此,王维克特别批准,华罗庚可以不参加任何数学考试,任其自由活动,而成绩单上一律是满分100分。

华罗庚对王维克老师非常尊重,非常愿意接近王老师,也时常向王老师请教问题。这倒不是因为王维克对他的恩赐,而是华罗庚从内心深处羡慕王维克渊博的学识,崇敬王维克关心穷人家孩子的品德,佩服王维克孜孜不倦追求学问的精神。王维克就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里,每天晚上都要看书解题到深夜。在他的房间里,除了一架书、一张床、一张桌子以外,别无他物。华罗庚经常到王维克的宿舍里去,时常看到王维克伏案苦读的情景,很为王维克的精神所打动。

金坛初中离华罗庚的家并不太远,华罗庚放学吃过晚饭,时常就到王维克的房间里来,王维克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的学生。华罗庚一来,王维克就指着书架对华罗庚说:“知识的海洋博大精深,数学天地广阔无垠,奋斗吧!小伙子,光明的前途和卓越的成功在等待着你,就看你对这些书是什么态度了。”华罗庚明白这是老师在教导他多看书,多学习。于是他就在王维克的房间里看书学习,两个人不言不语,用心看书解题。老师学更高深的东西,学生学基础的东西,互不干扰。夜深人静,小屋灯光明亮,只能听到偶尔翻书的声音,钢笔划在纸上的沙沙声,师生二人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而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做人,磨炼了意志,树立了理想,养成了好习惯。这些对华罗庚的一生都受益无穷。

华罗庚成名之后,有人问他:“你是怎样爱上数学的呢?”华罗庚回答说:“这与金坛中学的数学老师王维克有很大关系。”的确,是王维克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才能,是王维克对华罗庚精心培养,是王维克鼓励华罗庚努力向数学高峰攀登,这对华罗庚后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39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