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春节一过,小罗庚就九岁了。虽然活泼淘气的习性没有什么改变,但是懂事多了。华老祥的小店并不很兴隆,收入不是很多,家庭生活虽然比种田做工的人家稍好一点儿,但仍然是比较紧巴的。平时粗茶淡饭,油星很少,除了逢年过节,难得称上二斤猪肉。饭桌上经常是两样咸菜,一碗菜。夏秋两季常吃青菜,到了冬季,就大多是干菜了。小罗庚的母亲勤劳能干,善于持家。她在蔬菜最便宜的时候,多买一些,什么茄子,豆角,南瓜,萝卜之类的,或用刀切成块,或用剪刀剪成条,摊在盖帘上放在院子里晾干,收藏起来留作冬天吃。每当这时,小罗庚就帮助母亲干活儿,洗洗菜,拿个家什,满跑满颠,也十分快活。孩子们穿的衣服,也是大的穿小了,改一改再给小的穿,小罗庚就经常拣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每到春节,才能给小罗庚做一套粗布新外罩,至于姐姐莲青,就办不到每年一套新的了。
说小罗庚懂事,那就是在吃穿上从来不向父母要这要那。他似乎知道自己家不是富户,没有多少钱。粗茶淡饭,小罗庚总是吃得很香。母亲做什么就吃什么,从来不挑剔饭菜好坏,上桌子就狼吞虎咽,好像什么东西小罗庚吃起来都是那么香甜,那么有滋味。有时母亲给小罗庚煮上一个鸡蛋,这就算是最大的改善和最好的吃食了。在当时,能得到一只熟鸡蛋,就是小罗庚的最大愿望了。新鲜鸡蛋煮熟以后,蛋皮不太好剥,在蛋皮上粘着少许蛋白,小罗庚总是把蛋壳上的蛋白舐干净,不让一点儿可吃的部分浪费掉。有时是一次只吃半个,剩下半个放在衣服口袋里,留着下次再吃,他舍不得一次就把一只鸡蛋吃光。小罗庚本来就淘气得很,蹬梯上高,连滚带爬,所以穿衣服非常的费。今天划个口子,明天磨破一块,一件新衣服穿在身上,十天半月就变了模样。华老祥哪里有钱给孩子常换新衣服,只好缝缝补补。所以,小罗庚总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小罗庚对穿衣服丝毫也不在意,给什么穿什么,似乎不知道什么叫好看,什么叫不好看,有个穿的就行。反正能吃饭,能尽情地玩耍,能经常拨弄他的算盘,他就心满意足了。这恰恰为华老祥夫妇减轻了负担。
转眼就到了下半年。华老祥开始考虑让小罗庚上学念书的事了。华老祥想:自己13岁就在买卖家当学徒,没念几天书,文化底子太浅,做起买卖来也觉得吃力。有些字不会写,记账不方便,平时顾客谈论个什天下大事,也是孤陋寡闻的。虽然他精明能干,几十年下来,买卖上磨炼得熟络了,倒是不怎么受憋,但是总觉得心里不充实。华老祥对儿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儿子出人头地。所以要供儿子上学念书,并且要尽量多念书,这是他的坚定信念。问题是上什么样的学堂去念,这倒是费了一些心思。
辛亥革命以后,各地兴起了新学和白话文,纷纷办起了新学堂,叫做学校。同时,私塾也存在。私塾和学校学的课程不一样,收的学费也不一样。私塾仍然是老一套,念的书是四书五经、八股文。一个老先生教几个学生,仍是哼哼呀呀地背文言文。启蒙课程则是什么“百家姓”、“三字经“、“名贤集”、“朱子治家格言”等,主要是教认字。多少也学一些算术和地理自然知识,但这不是主要的。这种课程叫做“格致”,十分浅显。由于学生少,请专门的老先生,学费要得多一些。而新办的学校,由于受西方新思潮的影响,按照西方的规矩办学,还真有些新东西。什么数学、地理、历史、自然、国文等课程都当作主科。国文课偶尔学点古文,大多是诗歌、传记等,量少,而且主要是学白话文。由于是一个教师教几十个学生,收费相对低一些。华老祥早年也参加过辛亥革命,跟着人家呼呼啦啦跑了一阵子,也剪了辫子。他想通过革命能改变一下他的经济地位,但不久这个理想就破念了。革命风暴稍现即逝,只是黄龙旗变成了五色旗,街上的人剪了辫子或把辫子盘在头顶上。除此之外这个小镇就没有什么变化了,贫穷还是贫穷,愚昧还是愚昧。华老祥心灰意冷,变得更加守旧,更加认命。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接受了一些新思想。然而当时人们对新生事物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难以接受。许多亲友都主张让小罗庚上私塾,学点正经的东西,这才是正路,新学校乱七八糟的东西学了也没有用。看来人们的陈旧观念是很难转变的,华老祥见多识广,倒是愿意让小罗庚上新学校。他为了保险起见,特地到学校以拜客的名义,向学校的老师问清了情况。他认为还是上新学校学点数学、自然、地理什么的会增长知识,更适用。因此决定在下半年开学时,就让小罗庚上新学校去念书。
转眼就到了8月份,9月初小学就要开学了。这时为小罗庚上学做准备成了华老祥家的一件大事。华老祥特地到杭州去,给小罗庚买了新式书包,这用绿帆布做的书包,在金坛镇还没有见到过。别人家的孩子上学都用更生布,一种家庭手工织造的粗布,包起书和本子,夹在胳膊下面。华老祥为供儿子上学是舍得花钱的。他绝不让儿子委屈,绝不让儿子被人瞧不起,一应文具用品都买好的,都要比别的孩子高一等。华老祥又买了木制的文具盒,这种用薄木板制成的小盒子,盖子是可以拉动的。正面还刻着精细的花纹,漆上油漆,闪闪发亮,这个东西在金坛镇是少见的。母亲忙了两天,贪了两个黑夜,给小罗庚做了一套新衣服,这套新衣服的料子虽然只是普通的斜纹布,但是母亲用心裁剪,加细缝制,小罗庚穿上倒是十分的合身,显得精神多了。
小罗庚就要上学了,这些天来显得特别高兴,每天都要爱惜地摸摸他的新书包,有时还要背在肩上在院子里走上两圈。时常拿着那个精美的文具盒摆弄来摆弄去,爱不释手,并且时常问父亲,今天是几号了,离上学还有几天,他是多么盼望早一点去上学啊!
小罗庚盼着盼着,开学的日子终于到了。一大早,华老祥就为小罗庚准备好各种物件,母亲给他穿好衣服。匆匆吃了几口饭,小罗庚就嚷着要走。还不到七点钟,华老祥夫妇就带上小罗庚向学校走去。在路上,华老祥不断地叮嘱小罗庚到学校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别和同学打架等等。来到学校门口,大门还没有开。隔着大门,他们看到学校院子里没有一个人影,老师和学生们还都没有来呢?他们就在门前踱来踱去,母亲则一会儿为孩子扯扯衣服,一会儿弄弄书包,又嘱咐小罗庚一些要注意的事儿。
金坛镇的小学校叫做启明小学校,刚刚办了没有几年。学校坐落在镇子的最东头,再往东就是一片起伏的小山丘,山上长满松树,桐树和柞树。学校有十几间坐北朝南的青砖瓦房,教研室和教室都在这一栋房子里。在房子的正门前面,有一个二尺来高、用青砖砌成的长方形的台子,这是老师给学生开会训话的讲台。讲台前面是一片平地,学生集会和活动都在这里。在教室的旁边,竖起一根一丈来高的木桩,上面挂了一个铸铁大钟,师生的作息,就听这钟声的号令。学校的四周是一溜五尺多高的青砖院墙,在院墙的内侧,栽种了两排七尺高白杨树。这座学校虽然规模不大,比较简单,但是还是显得十分整齐干净。
由于金坛镇人口不是很多,附近山村的孩子又很少上学念书。还有几家私塾照样设馆教学,有些孩子还到私塾去念书。所以这所小学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个班也只有30多个学生,总共学生也不足200名。教师也只有十多位,是个很小的学校。
等到了上学的时间,老师和学生都陆续地来了。华老祥夫妇带着小罗庚到校长那里去注册,交上一应费用,小罗庚就到班级去上课了。小罗庚来到一个新环境,见到了许多小朋友,感到非常好奇,瞅瞅这个,瞧瞧那个,摸摸桌子,挪挪凳子,什么都使他感兴趣,显得很是惬意。
小罗庚虽然十分淘气,但是到了新的环境里却是很规矩。老师告诉怎样做就怎样做,还真是个好学生。放学回家,就没完没了地向华老祥说学校里的新鲜事。说今天学了什么课程,他学得怎样明白,记得怎样扎实。可是过了不久,熟悉起来,小罗庚就不怎么安生了,他虽然爱学算术,但是他认为老师教得太简单了。因为近两年来,他的小账和算盘已经是十分的熟练了,加减乘除都不在话下,所以听起课来没等老师讲他就会了。于是他就开始在课堂上玩了,有时还要引逗其他的孩子玩。老师看见小罗庚根本不听课十分气恼,着实批评了几次。有时还故意在小罗庚不听讲的时候把他叫起来,让他回答比较难的题目。时常是老师出题的话音刚落,小罗庚就把答案回答出来了。老师很是惊奇,心里纳闷:这孩子根本不听课,却怎么也难不住他。后来,一上算术课,小罗庚就坐得不耐烦,总想出去玩耍。所以,有时到了算术课,小罗庚就偷偷溜出来,到后山上去摘野花,扑蝴蝶。有两次竟鼓动几个小男孩一块儿在算术课时溜了出去,一块儿到后山去玩。课堂缺的学生多了,老师这才发现,一经追问,才知道几个学生逃课了。老师把这几个孩子找了回来,狠狠批评了一顿。虽然经常逃课,小罗庚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一考试总是得5分。而受他影响的其他几个孩子,却吃不消了,一考试就答不上来。渐渐地其他几个孩子的家长知道了这件事,对华老祥产生不满,认为小罗庚影响了他们的孩子,向华老祥告了几状。华老祥听说以后也十分生气,但是他心疼宝贝儿子,舍不得打一下,只是严厉地把小罗庚说了一顿,吓唬了一阵。自此,小罗庚不敢逃课了,也规矩了一些。
小罗庚最爱学的是算术,自然和地理课,其他课却没有什么兴趣。所以,除了算术成绩总是在全班最高以外,其他课却是平平常常,勉强能跟上。老师也认为小罗庚只是小聪明而已,并不十分看重他的数学天分。由于别的课程都不怎么好,所以小罗庚在小学念书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