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成就贡献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成就贡献

在我们所学的人体知识中,肝脏的大体结构是这样的:表面光滑,密布的血管、胆管、淋巴管在其中交错纵横。这个解剖标本是谁研究出来的?这就是我国著名的肝脏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

吴孟超,1922年生于福建省,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2011年,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1956年,吴孟超开始转向肝脏外科时,这个领域被称为医学禁区。不仅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是空白,国际上能查到的文献也寥寥无几。

1958年,在吴孟超的积极要求下,长海医院成立攻关小组,开始向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进军。在外科实践中,吴孟超觉得了解清楚肝脏的结构和血管的走向是最为基础的工作,于是决定首先制作出肝脏血管的模型。可制作模型的各种方法都试验过了,一点儿进展也没有,吴孟超心急如焚,寝食难安。

1959年,我国运动员在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冠军,这令吴孟超为之振奋。振奋之余,吴孟超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了那只小小的乒乓球,它能否做材料呢?于是,他买来了乒乓球剪碎了放入丙酮,等待着它的溶解。第二天,瓶中的乒乓球果然溶为液体状。他们兴奋起来,为了节约开支,他们直接从乒乓球厂买来了赛璐珞,在里面加入红、蓝、白、黄几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从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注入,使得肝脏内部纵横交错的粗细血管被全部充满。待赛璐珞凝固后,再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最后用刻刀一点点剔除干净,雕刻成镂空。肝脏血管构架清楚地呈现出来,由粗到细,枝杈般向外延伸开来。大家兴奋异常,因为各个枝杈有不同颜色,不知谁激动地喊出:“像珊瑚!”大家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诞生了。吴孟超接下来一鼓作气,共制作肝脏标本108个、肝脏固定标本60个。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掌,这为他日后施行肝脏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大量的研究,吴孟超觉得以前把肝分成左右两叶的说法不全面。实践证明,人的肝脏分成左外、左内、右前、右后和尾状五个叶,左外叶和右后叶又各分两段,共四段。由他提出来的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除此之外,吴孟超还对肝脏手术后发生的代谢变化进行了潜心研究,提出了纠正的方法,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手术死亡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33%,降低到现在的0.35%。

1960年,长海医院迎来了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医院格外重视这次手术,派出最强大的阵容来完成手术:由外科主任郑宝琦亲自主刀,吴孟超为助手,院长也到手术室坐镇。就在手术开始前的最后一刻,郑宝琦却把机会让给了吴孟超这位年轻人,在恩师的信任和鼓励下,吴孟超鼓起勇气,接受了这个挑战。手术成功了,三个星期后,病人康复了。这是长海医院第一次成功的肝外科手术,也是全国肝脏外科成功的第一例手术。报纸称赞:这是我国肝胆外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长海医院的名气渐渐传开了。

1975年,农民陆本海慕名找到吴孟超,他的肚子看上去像一个怀胎十月的孕妇。据了解,8年前,陆本海肝上长了个拳头大小的肿瘤。当地医生一检查,直径有4厘米,诊断为癌。两年过去了,陆本海还活得好好的,只是肚子越来越大。之后,陆本海成了个“孕妇”,痛苦万分。吴孟超为他做了仔细的检查:肚子很硬,鼓得很大。再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国外把4厘米以上的血管瘤称为“巨大”,眼前这个不小于50厘米的血管瘤可谓是瘤中的“巨无霸”了。把病人推出去,顶多被认为是责任心不强,不会对医术和名声造成影响。但吴孟超不能见死不救。“医生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裘法祖老师的教诲在吴孟超耳边响起。可要切除这样巨大的肿瘤既无先例,也没有十足把握。万一有闪失,不仅不能解除病人的痛苦,还会断送了病人的命。但看着痛苦万分的陆本海祈求生存的目光,吴孟超决定冒险为他做手术。

到了手术的日子,吴孟超打开了陆本海的腹腔,一个巨大的蓝紫色肿瘤,随着陆本海的呼吸上下起伏,令人毛骨悚然。血管瘤就是血管上长的瘤,里面外面被血管包围,充满了血。像一个血包,碰到哪儿,稍有不慎就会破,出现大出血。吴孟超沉着地切断瘤体上的一根血管,止血,再切断一根,再止血,一丝不苟地分离那个瘤体。随着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助手们看着他做这些动作,都不敢呼吸了。要知道手术刀哪怕碰破一点瘤体,就将是鲜血喷涌。吴孟超的手一直在重复着这些动作,切断血管、止血、分离着瘤体。肿瘤考验着吴孟超的信心和耐心,考验着体力和毅力。汗水从吴孟超的额头渗出,时间一分一秒地走着。他告诫自己,要沉着冷静和细心。这个重达18公斤的血管瘤整整用了12个小时才被成功切下了,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血管瘤。术后陆本海身体恢复得非常快,出院后像正常人一样在田里干活。2006年,他依然健康幸福地生活着。他切除下的这个肿瘤的重量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有专家说:“别说是三四十年前,就是现在,这个手术的难度也是大得可怕。”这次手术的成功使吴孟超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医院用这个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无一例失败。

尽管肝病听起来让人恐惧,吴孟超依然与病人拉手问诊。他不是不怕传染,而是为了拉近与病人的距离。从医几十年来,吴孟超亲眼见过三位医生因接触病人而死于癌症。有一次,针刺破了手指,手术后,护士立即拉住吴孟超打了免疫针。吴孟超笑着说,这种事很难避免。每年体检,吴孟超都是抗体阳性,这肯定与接触病人有关。

1979年,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苏、英等60多个国家的2 000多位著名外科专家。吴阶平、吴孟超、陈中伟、杨东岳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第一次和国际顶尖级的专家交流,吴孟超心里是相当紧张。他有很多担忧,担心自己不能应对这一切。吴孟超又一想:参加交流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着中国,所以自己一定要把这次交流会拿下。出国前的一段时间,他做了很充足的准备。练口语,修改论文,搜集材料,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到了美国,他们四个人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详细的分工。

大会开始,吴孟超忐忑不安。当听完两位外国专家发言说共做了18例肝外科手术后,吴孟超的心中有了底,想到自己做的手术远远不止18例,顿时心情放松了下来。

轮到吴孟超,他走上讲台。外国专家并不看好这位名不见经传、其貌不扬的演讲者。吴孟超?中国的肝胆外科?没听说过。这时,大会主席突然宣布:由于时间关系,将原定的15分钟发言时间改为10分钟。

吴孟超蒙住了。他的论文经过了多少次锤炼,精而又精,总结了18年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经验,怎么也要15分钟才能讲完。就在这时,他看到三位战友在看着他,从目光中,他获得了力量,向吴阶平走去,与其商量对策。出国次数较多的吴阶平冷静地对他说:“向会议主席要求延长5分钟。他们会理解的,但不要啰唆。”吴孟超向主持人讲明原因,会议主席略一思考,友好地一笑,同意了。

吴孟超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进行了演讲。15分钟一到,演讲戛然而止。会场在短暂的宁静之后掌声雷动。人们放下了蔑视,换之以尊重,不停地提问。吴孟超四人一一作答。

在这次大会上,吴孟超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国际医学界用这种方式肯定了吴孟超,肯定了中国的肝脏外科学,这标志着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吴孟超,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87岁仍每天在手术台上做1至3台手术。他不愿意放弃手术刀。他认为,技术和研究成果是病人给的,必须回报人民,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他就要站在手术台边,一直工作到不能做为止。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285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