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克的成就贡献:生物进化学说,《动物哲学》出版
提起“进化”一词,大多数人会很自然地想到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然而,任何一种新思想和新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有自己的渊源。早在古希腊时代,进化的思想就已经开始萌芽。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自然阶梯理论和宗教神学思想的禁锢,认识到宇宙处于发展演化之中。自18世纪后期开始,进化的思想已经慢慢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最先提出有关生物进化的学说。
拉马克生于法国毕伽底。童年时,他遵从父命进入教会学习神学,却一心想当一名军人。17岁时,父亲去世,当时正值普法战争末期,拉马克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抛弃了神学,加入军队。由于作战勇敢,不久晋升为中尉。战后他因病退伍,22岁回到巴黎。这时,他还是一名自然科学的门外汉。
为了生活,拉马克开始在巴黎一家银行当小职员,工作之余研究气象和天文,并写过几篇论文。后来在大哥的劝导下,他进入医学院学习,认识了当时法国最有名的科学家布丰和哲学家卢梭,这也是拉马克科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卢梭经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去参观,并向他介绍许多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他们经常结伴到郊外观察植物,采集标本,这为他以后成为博物学家奠定了基础。经过10多年的辛勤劳动,他于1778年完成了三卷本的《法国全境植物志》,当时年仅34岁。此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779年,拉马克当选为法国科学院会员,并负责皇家植物园的植物标本管理工作。1781年,他以“皇家植物学家”的名义出国考察两年,走访了欧洲许多国家,并在德国、匈牙利、荷兰和奥地利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结识了许多科学家。这次旅行使他的眼界大大开阔。
1793年,拉马克应聘为巴黎博物馆无脊椎动物学教授,并于1801年完成《无脊椎动物的系统》一书。在该书中,拉马克第一次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同时把无脊椎动物分为10个纲,创立了无脊椎动物学。1802—1809年,他完成了33篇关于贝类化石的研究论文,对居维叶提出的灾变论观点进行了批判。1809年,他出版了两卷本的《动物哲学》,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法则。他提出,物种是可以变化的,适应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生物进化源自环境条件对生物体的直接影响。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为了生存会改变习性,那些经常使用的器官会越来越发达,而不经常使用的器官则会逐渐退化。而且,这些后天获得的性状可以传给后代,使生物逐渐演变成新种。其中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例子就是:长颈鹿祖先的脖子并不长,后来因为低层的树叶不够吃,它们为了生存只能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就这样在环境的影响下,经过世代的积累,长颈鹿的颈子逐渐变长并被遗传下去,终于演化成现代的长颈鹿。
虽然拉马克的进化理论存在种种不足之处,他提出的上述两个法则迄今尚未有定论,他的理论也带有过于强调动物主观作用的倾向,但他已经触及进化的实质,并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提出来,这对于后来达尔文提出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拉马克在60多岁高龄时,仍继续潜心研究和写作,于1815—1822年完成了7卷本的《无脊椎动物的自然史》。在这部巨著中,他对当时所知道的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形态都作了详尽的描述,成为19世纪动物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由于疾病和长期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拉马克在1819年双目失明。在生命最后的10年中,他在女儿柯丽亚的帮助下,完成了他的重要论著《人类意识活动的分析》和《无脊椎动物的自然历史》的部分卷册。
1909年,在法国举行《动物学哲学》出版100周年纪念活动时,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纷纷捐款,为拉马克在巴黎植物园树立了一尊铜像,铜像底座上镌刻着他女儿的献词:“您未完成的事业,后人总会替您继续的;您已取得的成就,后世也总该有人赞赏吧,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