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李四光:开创地震预测、预报理论

上世纪60年代末,李四光唯一的外孙女邹宗平被祖父安排在地震地质大队工作。同事们请她去问李四光,为什么邢台震后他提出要注意河间沧州,河间震后又立即提出要注意郯庐断裂带?具体是怎么分析判断的?她问李四光之后,带回一句话:让他们看我的书(指《地质力学概论》),都写在书里了。

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其危险性李四光早已提出。

1966年组建地震地质大队后,1967年,李四光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迁安一带开展地震地质调查,进行1∶50000地震地质填图。他指出:“邢台、河间地震与北东向的构造有关。北京处于隐蔽地区,可能东西向构造活动更重要些。东西带很深,范围很大,很强烈,震群可能延续长久,释放能量比较大。因此我们的工作应向滦县、迁安东西向构造地区做些观测,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在对李四光的意见给予了高度重视后,1974年6月7日至9日,国家地震局召开了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会议形成了以中科院名义呈报国务院的《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在该报告中,多数专家预测,京津一带、渤海北部等6个地区,今明两年内有可能发生5~6级地震;也有一些人预测,华北有发生7级左右强震的危险。中科院的报告提出:“为了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备6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不到20天之后,1974年6月29日,国务院下达了国发(1974年)69号文件,把中科院的报告批转给华北及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和辽宁7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发布的地震中期预报。

1975年12月,地震地质大队提出包括唐山地区在内可能发生大于6级地震的预测。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三个月后,周荣鑫秘书长被“四人帮”迫害致死。1976年5月,中国地震局召开京津唐地区震情讨论会,甚至迫不及待地公开提出:“69号文件预报期限已到,到6月若不发震,就下通知撤消此文件。”

然而,正是在69号文件的指导下,1976年7月14日,北京市地震队发出《工作简报》,根据7大异常(地形变、水氡、地电、地磁、地下水位、地震活动、气象异常等),提出“用临震的姿态密切注视京区的地震动向”,并根据北京市有关领导的意见,请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立即安排时间听取详细汇报。

7月23日,于1970年春节期间受到过周总理接见的青年地震预测工作者耿庆国,发现北京地区日平均气压突破了历史同日平均气压最低值,大震已经迫在眉睫,他预计地震极有可能在7月29日以前发生。但是直到7月26日,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才决定听取北京地震队的汇报,而负责工作的梅副主任却没有参加,只是安排无权决策的组长汪成民等听汇报。汪成民深感问题严重,27日,他按拟好的文字稿向查副局长等汇报,认为“异常是真实可信的,情况是严重的,要求紧急动员起来,密切注视情况的发展”,要求领导决策。

在北京市地震队告急,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梅副主任拖延听取汇报12天之后,在汪成民恳请领导决策的情况下,1976年7月27日,国家地震局查副局长的决定如下:“目前事情很忙,下星期召开一次会研究一下。”

第二天,亦即令人无比揪心的7月28日,唐山发生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死亡24万人!

汪成民在地震局不准公开传达大地震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在晚间的小会上以个人名义讲了一些情况。距离唐山115千米的青龙县由此得到预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全县47万人,无一死亡,成为1996年被联合国誉为“青龙奇迹”的防灾减灾的著名案例。

地震预测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实践检验的问题。关键要靠“强震预测、预报和预防的综合性实践”的检验,一旦检验成功,正如海城地震一样,是会使人信服的。在周恩来总理的坚强领导、关怀和支持下,在“强震预测、预报和预防的综合性实践”的检验方面,中国人民已经具备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和实力。

1969年,中央成立地震工作领导小组,李四光担任组长。为指导全国的地震工作,他经常分析、研究大量资料,多次带病跋山涉水,深入北京郊区各区县,调查地震地质现象,视察地震地质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地震预报这项关系亿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上。

事实上,李四光一生最后的几次野外考察,都和地震预测有关。1969年5月10日,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一口水井的水一夜之间升高三米,周总理一天之内数次询问情况并批示:“要密切注视,有情况及时报告。”

当天,80岁高龄的李四光亲自赶到张山营,伏到井台测量水位,爬上山坡观察断层。

直到1971年他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的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他对攻克“地震预报”这一难关始终充满了信心!

但我们要无比遗憾地说,李四光的去世,对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是难以弥补的一个重大损失!

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采用地震地质的分析方法,并落实到中长期震中预测上,是迄今为止世界最高水平的地震中、长期预测。1970年7月李四光在地震地质大队总部三河说过:“极堪注意的事实是历史地震震中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构造的展布是一致的。这条规律突出地证明:地震震中所在与某些构造带,和与那些构造有密切联系的构造带是息息相依的;反过来,追踪彼此互相关联的活动构造带,对发现潜在的地震危险带,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科学,谁也不能否认地应力。但是由于体制和经费的原因,地应力监测手段陆陆续续少了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李四光的思路和方法是经得起检验的,从力的角度来说,它更是最直接的监测手段。很多地质地震学家都认为,不能单靠地球物理这一项能解决地震预测预报问题,还是得从地质、地震和力的角度,从根上解决问题,其他的都是派生的效应。

可惜,后来的人没有继承好。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在现有的测量手段上,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前提之前提,则是仪器首先要过关!

事实上,经过数十年实践检验的“强震预测、预报和预防的综合性实践”,很有可能是21世纪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防御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贡献,其最终成就甚至完全可以与“四大发明”相媲美。如何更好地继承李四光的地震预测预报理论思路和方法,应该是现在的我们应该好好深思的。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39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