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尾一般总是朝背离太阳方向伸延的,我国古代就已认识到了。“夕现则东指,晨见则西指。”由此自然能推测出这是由于来自太阳的某种斥力对彗星物质作用的结果。根据彗尾的形态和所受斥力的大小,把彗尾分成 3 种类型。
Ⅰ型彗尾:细长、弯曲程度不大,几乎在背离太阳方向上直线延伸。所受太阳的斥力最大,约为太阳引力的 18 倍到 100 倍,甚至更大些。
Ⅱ型彗尾:较宽,弯曲程度较大。所受太阳斥力约为太阳引力的 0.5 倍到 2.2 倍。
Ⅲ型彗尾:比前两型都短且宽,弯曲程度最大,斥力约为引力的 0.1 倍到 0.3 倍。
这 3 型彗尾都是向彗尾运动方向的反向弯曲。此外,在几颗彗星中还看到指向太阳的彗尾,称作“反常彗尾”或“逆彗尾”。
光谱观测表明:Ⅰ型彗尾是由气体分子(更确切地说是离子气体)组成。现在也常称Ⅰ型彗尾为“气体彗尾”或“离子彗尾”或“等离子体彗尾”(因为这类彗尾中在宏观上正、负离子数目相同,呈电中性,这样的离子气体叫“等离子体”)。而Ⅰ型、Ⅲ型和反常彗尾是由尘埃颗粒组成,通称为“尘埃彗尾”。
彗星的彗尾一般都是很发达的,常常是大得惊人。肉眼能看到的明亮彗星,彗尾可延伸到彗头外 1 千万到 1 亿 5 千万千米之间。个别长的,如 18421 彗星的彗尾长达 3 亿 2 千万千米,超过了火星公转轨道半径。一般彗尾的宽度约在 6000 到 8 ( 1D 千米之间,也有个别宽的, 18811 彗星的彗尾,宽达 2300 万千米。也有很窄的。
并非所有彗星都会同时出现 3 类彗星,有的彗星出现显著的“等离子体彗尾”,而“尘埃彗尾”则不发育;有的则相反,“尘埃彗尾”。很显著,而“离子彗尾”不发育,甚至根本不出现。哈雷彗星的彗尾是离子彗尾和尘埃彗尾同时具备。巴德彗星( 1955 Ⅶ)和哈罗 – 查维拉彗星( 19561 )就只有尘埃彗尾,而且在它们离太阳很远时,约在 4 ~ 5 天文单位时就出现了尘埃彗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