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出现以后,在东半球出现埃及、巴比伦、印度河与黄河四大文明。
由于尼罗河的泛滥使两岸农地经常受到河水冲刷沉积促进了埃及测地学与几何学的发展及对河流水位变化的观测。到希腊时代,人们不仅对地中海及周围的情况有所了解,还随着亚历山大的远征,人们的视野又扩大到伊朗、中亚与印度河。
亚里士多德(384-322B. C. )是一个哲学家,著述很多,很多涉及地理。他以月蚀地球投影于月面形状,南北两地观星的高度不同及地心引力来说明地球为圆形。他还根据温度变化,认为地球南面有一个热带,北面有一个寒带,在南半球亦有相对应的温度带。
埃拉托色尼是杰出的地理学家,是他将希腊语中“Geographica”作“地理学”,他根据埃及在一条子午线上两地于夏至日太阳阴影长度的比值,算出约为39600km。此数据与实际周长十分接近。其次他接受前人关于欧、亚、非三洲分为五个温度带之说,给出数理界限。并在已知的世界地图上加上七条经度、七条纬度,他开创了用经纬度的科学方法制图之先声。
在东方,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保存了连续10天的天气记录。《管子·地员》篇是中国最早的综合自然地理著作。其中将丘陵分为15种类型。对土壤根据肥力分为三等;对植物的垂直带谱进行记述。
春秋战国时的《禹贡》和《孙子兵法》是重要的地理著作。《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全篇1193字,其所分九州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史记》是我国西汉时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他在《货殖列传》中,根据全国社会经济、自然、人文情况分全国为江南、北方山东、山西和龙门-碣石以北四个大自然经济区。
《汉书·地理志》是东汉班固所著,该书中首创以“地理”命名的篇章。在“地理志”一章中,记述地理在历代行政管理、经济交流、户口登记、赋税收集、军事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使区域地理成为我国地理学发展中的重要部门。
先秦时期,中国人对世界的概念主要有“盖天说”、“四海说”。“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斗笠,地像一个反扣的盘子,“四海说”认为中国的四面为海水所环绕,世界似乎是一个海洋世界。
以上所述,在古典时期,东、西方地理发展出现的差异亦受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影响,使西方偏于自然地理与地球整体,而东方则偏于人文、经济地理,注重区域。在方法上,西方重演绎,根据严谨的形式逻辑推理,而东方则在经验基础上注意关联分析,以类比方式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