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6日第一个人工染色体的合成,使“人造生命”成为可能。而“人造生命”技术的益处,首先是应对能源危机和解决环境问题,其次可在基因诊断方面更深入了解生命的组成因素,从源头封杀多种疾病等。
2007年10月6日,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向媒体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
其实早在2001年,文特尔就野心勃勃地宣布,将利用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在实验室里制造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2003年,他的团队合成了噬菌体基因组。四年后,他将丝状支原体DNA移植到山羊支原体细胞中,首次实现了不同细菌种类的整个基因组的替换,将一种物种变成另一种物种。
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此外,研究小组还公布了文特尔本人的“双倍体基因序列”,即遗传自父体和母体两套染色体的完整版基因序列,这是迄今最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差异图及全球首份个人版全基因组图谱,它使人类向真正的“个性化医疗”时代又迈进一步。
该研究部分由美国能源部出资,希望借此研制出新型环保燃料。而由文特尔召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汉密尔顿·史密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研究。
文特尔说:“这是人类自然科学史上一次重大进步,显示人类正在从阅读基因密码走向有能力重新编写密码,这将赋予科学家新的能力,从事以前从未做过的研究。”他希望此项突破有助于发展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创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微生物,可被用来替代石油和煤炭的绿色燃料,或用来帮助清除危险化学物质及辐射等,还可用来合成能吸收过多二氧化碳的细菌,为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贡献力量。
相比于1984年哈佛医学院的两位科学家安德鲁·莫雷和灰克·佐斯塔克制成的世界上第一条具有生物活性的人造染色体——把寻常的化学成分连接成生命中最不寻常的分子,当时即使是最先进的实验室也只能制造出DNA的一小部分,如制造一两个额外基因,植入玉米作物,有助于玉米抵抗虫害或忍受干旱。文特尔研究小组研制出的新型染色体是在实验室制造的一长串DNA,含有微生物维持生命和繁殖所需的所有指令。
而2002年,美国一个科学小组利用从网络上下载的基因序列编码,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合成出小儿麻痹病毒,被当时一些科学家认为是人工合成生命的开端。
2004年12月21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生物学家埃尔伯特·里勃切特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称,已制造出一种名为“囊生物反应器”的人工生物。实际上这些实验中的生物反应器并不能说是“活着”,因为这些“囊生物反应器”只能生活在配置好的化合物中,并且仅仅存活数天而已。
因此对2007年的人造染色体,加拿大生物伦理学组织认为,合成生物学的种种进展比十余年前克隆羊多利的问世意义更重大:它除了从源头封杀多种遗传疾病外,并有可能用来定制细胞,替换自体受损和病坏器官,并制造高效精准的细胞生物,将药物直接送达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