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故事:活泼顽皮的小野马

金坛镇在方圆三五十里地面上是个比较大的市镇,人来人往十分兴隆。每到农历的几个重要节日,如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都要请来一伙戏班子来唱几天戏,由镇上的买卖人家合起来出钱。在离华老祥的店铺不远处的一个旧祠堂前面,人们用木头搭起一个台子,铺上木板,四周用席子围起来,摆上演戏的桌子凳子,挂上五颜六色的旗帜,就算是戏台子了。当然,这个戏台是相当简陋的。戏剧讲究虚拟,几个简单的道具,就算是马车、城墙、衙门了。当然不能像现在的电影电视剧环境那样真实,但是人们还是非常喜欢地方戏剧的唱腔的。人们看戏主要是听唱腔,看表演、戏台如何,倒是不怎么在意。有名角,唱得好,大家就喝彩。

每当唱戏的时候,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手里都拿着一个小板凳,在人群里找个地方一坐。台上演的不外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戏文。大多是敲敲打打一阵之后,穿着花花绿绿戏装的人物就登场亮相了,无论是男是女,通常是比划好一阵子,再慢慢地来几句道白,接着就大段大段地慢慢地唱了起来。台下有的老年人,跷着二郎腿,微闭双目,随着唱腔的节奏,一边点着头,一边用手指在膝盖上击着节拍。每到高潮精彩处,还不时地轻轻地拍几下巴掌。人们知道,这样的老人才是内行,能听出门道来。几个小伙计在卖香烟,卖点心,卖糖果。他们把一个小方木盘钉上一条宽带子,挎在脖子上,盘子里装着各色物事,在人群里窜着空地轻声叫卖。跟着大人们来的孩子,他们才不管唱的是什么,只要热闹就行,直嚷着要好东西吃。这时节是金坛镇最热闹的时候,也是人们最快乐的时候。

华老祥也是戏迷,看得多了,著名的段子也能哼上几口。每次唱戏,他必要早早到场拣个最前面最正面的位置坐好。这一年的端午节唱戏,他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必要带着他的宝贝儿子来看戏。小罗庚一听说看戏,一听到开唱前的锣鼓声,就乐得又蹦又跳,直嚷着要父亲快点带他去。他的姐姐华莲青也是愿意凑热闹的,当然也要跟着去。家里只有妈妈看家了,她虽然不太情愿,但为了让两个儿女能去乐一乐,也就安心在家做针线活了。小罗庚一到戏台前,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吵不闹,也不要吃的,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像一个大人一样在那里向台上看。他好像能看明白似的,什么都愿意看,看得那么全神贯注。当演到武打戏的时候,只见他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每当上演“桃园三结义”、“挑滑车”、“三岔口”、“打渔杀家”等剧目,他就会不自觉地站立起来,生怕看不全,看不真。有时两只小手还会拍打几下。特别是看到红脸长须的关公老爷手拿青龙偃月刀在台上舞动起来的时候,小罗庚简直乐得哈哈大笑,在地上乱蹦。看完了戏,就快小半夜了,回到家来,小罗庚丝毫没有睡意,拉着父亲问那红脸的威风凛凛的人是谁,那个黑脸的愣头愣脑的人又是谁。华老祥总是细细地给儿子讲那戏文里的故事,不管小罗庚能不能听得懂。小罗庚听完以后,似懂非懂,但是他就是喜欢那个红脸的大将军,就是喜欢他那柄精美的大砍刀。他也略微明白了红脸大将军手里拿着的那根带穗子的小棍子就是红脸将军的赤兔马。

第二天早上,小罗庚一睁开眼睛,就嚷着让父亲给他买一把大刀。当年哪有卖现成的玩具大刀的,华老祥只好给儿子做。他找了一块薄木片,用菜刀削成刀的形状,又安上一根二尺多长的圆木棍,这大刀就算做成了。小罗庚拿在手里看来看去,并没有现出高兴的样子。华老祥正在纳闷,只听小罗庚说:“还有个红穗子,红穗子。快给我安上一个。”原来他在看戏的时候,细心地观察到,关公那把大刀的背上还有一个红缨。华老祥只好找来一缕线麻,用细线捆好,找来记账用的红墨水,染成红色,再拴在那刀的背上。这下子小罗庚可乐开了,一把夺过来大刀,就学着戏台上的红脸大将军的样子抡了起来,险些碰到华老祥的脸。华老祥立即告诉儿子,千万要小心,别碰了自己,也别碰伤了一起玩的小朋友。小罗庚一边点头,一边跑到院子里去了。小罗庚又在院子里翻来翻去,终于找出一根四尺多长的竹竿,这就是他的马了。只见他一手拖着竹竿儿,顺在两腿中间,一手拿着大刀,蹦到街面上,装起红脸大将军的样子,在街上比划起来。街坊邻居家的小孩子也都愿意来和小罗庚玩耍,各自拿着喜爱的玩意儿,热热闹闹地在街上跑来跑去。

戏班在金坛镇唱了五天大戏,就要到邻近的镇上去了。这一天下午,戏班子收拾了道具,装上马车,就要出发了。小罗庚也混在人群里来凑热闹。看着马车越过金坛大桥,小罗庚也就舞着他的大刀,骑着他的骏马,跟着戏班子走。七八岁的小孩子,哪里跟得上马车和大人的脚步,只是远远地跟在后面,朝着人群的方向走。小罗庚边走边玩,渐渐落得远了。走了一段路,他有些走累了,也玩累了,一头躺在路边的草丛中就睡着了。

再说华老祥是金坛镇上的头面人物,这天下午欢送戏班子,自然得到场应酬。忙来忙去,就忘记了小罗庚。开始小罗庚还是跟在父亲的身后,不一会儿就自己玩去了。等他跟着戏班子走的时候,华老祥早就回家了。金坛大桥上人来人往,也没人注意到有个小孩子过桥去了。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华老祥才想起儿子来。他在街上喊了几声,不见踪影。回到家里,和老伴一说,老伴立时眼里就湿润了,心里害怕起来。孩子这么小,让坏人拐走可不得了;离运河边这样近,掉到河里更是不堪设想。华老祥的宝贝儿子不见了,街坊邻居一听说,马上撂下饭碗来到华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猜想小罗庚能到哪里去。华老祥也顾不得客套了,恳切地请大家赶快分头去找一找。十几个人立即响应,有的到河边,有的到各家店铺,有的到祠堂,有的到山脚下,分头去找。约摸过了两个时辰,在家盼望儿子回来的母亲迎回了各路人马,都说没看见,她立时大哭起来。华老祥也在地上直跺脚,但他不愧是见过世面有点主见的精明人,他突然想起小罗庚那么愿意看戏,那么喜欢关公,能不能跟着戏班子去了呢?他把想法跟大家一说,几个年轻人说很有可能,应该去找一找。他们知道戏班子是过桥到距金坛25里的另一个镇上去了。华老祥马上到邻居家借了一匹马,央求一位青年人赶快骑马追。

那青年人骑上马顺路跑去,这时小罗庚还在路上草丛中酣睡,一阵马蹄声把他惊醒了。这时太阳就快落山了,在广阔的田野上一个人影都没有,那匹马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小罗庚揉揉眼睛,还没有忘记他的刀和马。等他走到路上的时候,他才有些着慌,往哪边走是回家的路呢?肚子饿得咕咕叫。他往东走一段看不到村子,又往西走,同样没有人烟,眼看天就黑了下来,心里着实害怕了。他想哭,但是他似乎也明白,怎么哭,大人也听不到,还是白哭,他就忍着不哭,在大路上来回走着。

再说那青年人快马找到戏班子,问了几个人都说没看见有个小孩子跟着来。青年人怕华老祥着急,就猛加几鞭,飞快地往回赶。半路上,那马一声嘶叫,青年人定睛一看,前面影影绰绰有个小人在走动。他放慢了坐骑,到了跟前一看,正是小罗庚在那里徘徊,眼泪在眼圈里转。小罗庚一看到叔叔来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青年人这下放心了,也不用着急了,哄了几句,给小罗庚擦干了眼泪,这才把小罗庚抱到马背上,他也骑上马,慢慢地往回走。青年人嘴里哼着戏文,小罗庚在马背上耍他的大刀。这次是骑在真马上练大刀了,心里很高兴,他哪里知道华老祥他们在着急呢!过了金坛大桥,只见华家“乾生泰”店门前站了一大堆人,翘首望着大桥方向。华老祥看见过来一个骑马人,知道是那青年回来了。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了,他看不清马上坐着两个人,顿时心里凉了半截。不顾跟前有那么多人,失态地踱来踱去,长吁短叹,抓耳挠腮,这时他是真的没了主意,大家也都跟着着急。等到这匹马走到跟前时,这才发现小罗庚也骑在上面,顿时华老祥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样,精神起来,奔过去抱下儿子亲了又亲,邻居们这才跟着松了一口气。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奶奶走过来,拍着小罗庚的胖屁股,爱抚地说:“这个淘小子,真像一匹小野马,东跑西颠,可真吓死人啦!”华老祥谢了众人,诚恳地邀请他们进屋喝了茶再走,邻居们婉辞谢绝,纷纷回家去了。

华老祥把小罗庚领到里屋来,妻子着急和担心的泪水还没有干,见到儿子出现在面前,不禁高兴和放心的泪水又流了下来,她一把接过小罗庚,紧紧抱在怀里,亲着小罗庚的前额和脸蛋儿。华老祥是个有点脾气的人,小罗庚这一乱跑,差点把他急得昏了过去。他下狠心想非要狠狠地教训小罗庚一下不可。但是,当他看到心爱的儿子那天真活泼的样子,看到妻子疼爱儿子的情景,心里的火气顿时烟消云散了。他实在是舍不得打儿子一下、骂儿子一句。心平气和的华老祥,点着了一袋烟,对妻子说:“你快去热一热饭菜,孩子指定是饿坏了。我来给他换换衣服。”

小罗庚在野地里跑了大半天,在草丛中又滚了好一阵子,弄得满身泥土。裤子划开了一条三寸长的口子,衣服上还粘着几片草叶,头发乱蓬蓬的,脸上一层灰土,两只小手又黑又脏。华老祥一边给儿子整理衣服,洗手洗脸,一边对儿子说:“你在野地里乱跑,天黑了,不害怕吗?不怕来了狼把你吃了吗?以后好好在家里玩,爸爸给你买更好的玩具。”小罗庚摇着头,大声地嚷:“不怕,不怕,我有大刀!”接着小罗庚又高兴地说:“今天我骑上真马了,那真有意思。爸爸,咱们家也买一个大马吧,好天天骑着马玩!”

吃饭的时候,华老祥夫妇又对小罗庚说了些今后别再乱跑的话。妻子心急得很,对小罗庚说:“往后你要再乱跑,就把你关在家里,哪儿也不让你去?”其实她是想吓唬一下孩子。小罗庚真的饿极了,狼吞虎咽地低头吃饭,根本就像没有听见父母的话,华老祥看着孩子的样子,心里说,这孩子有主意,轻飘飘地说几句还真不当事儿。看来还真得动点真格的了,要不然真跑丢了,后悔可就晚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39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