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彗星光谱分析的三个时期?

彗星光谱的研究可分为 个时期。第一时期是 1864 年 1881 年,是用肉眼进行目视光谱观测。 1864 年 月 日,多纳提第一次观测彗星光谱,发现顿珀尔彗星( 1864 Ⅱ)有 条亮谱带。 1866 年 月 日哈根斯在彗星光谱中不仅看到同样 条光谱带,而且还看到暗的连续光谱。这 条亮谱带在以后的彗星光谱中也被看到,根据分子光谱理论和实验,它们是 分子所产生的。

第二时期是彗星光谱的照相观测。 1881 年 月 24 日哈金斯第一次用刚开始使用的照相底片拍摄下 1881 Ⅲ大彗星的光谱。几天后德雷珀也拍摄了这颗彗星的光谱。结果在光谱紫外区发现了氰( CN )分子亮谱带,还证实了光谱目视测到的暗的连续光谱,实际上就是彗星反射的太阳光谱(有吸收线)。此时期还在 1881 Ⅲ、 1881 Ⅳ、 1882 Ⅰ、 1882 Ⅱ四颗很接近太阳的彗星光谱中发现了钠的两条黄色亮谱线,这两条谱线相对于实验室的钠谱线有位移,而位移是由于彗星相对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在物理学中称为多普勒效应。如一辆汽车,它接近你时,喇叭的声调听起来会变高,它远离你时,喇叭的音调会变低。彗星相对地球的运动,也改变光谱线的“音调”,造成谱线位移。从谱线位移的大小也可计算出彗星在观测方向的“视向速度”。在 188211 彗星过近日点时,有人还发现它的光谱中有几条铁的谱线。

第三时期从 1902 年开始。在 1902 年 10 月 34 日,普吕维内首先使用短焦距强光力的物端棱镜拍摄下 1902 Ⅲ彗星的光谱。由于不用摄谱仪狭缝,物端棱镜可同时拍下整个彗星的各种单色像及较暗的彗星光谱。发现光谱形态、亮谱带的相对强度随彗星而不同,并且随距太阳的远近有很大变化。例如,彗星快到近日点时,氰( CN )的亮谱带比 的亮谱带还亮些。还发现彗星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分子辐射。例如,彗头有氰和碳分子,而彗尾没有这两种分子但有一氧化碳离子( CO+ )和氮分子离子(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nzdy.com/344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