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尾大多是背向太阳的。但有的彗星除了有背向太阳的彗尾外,还有从彗核向着太阳方向延伸的短扇形或针尖形的彗尾,这叫做“反常彗尾”或“向阳彗尾”。
最显著的反常彗尾是阿伦德 – 罗兰彗星( 1957 Ⅲ),它是在 1957 年 4 月 8 日过近日点,近日距是 0.32 天文单位,是 1 颗非周期彗星。它在 1957 年 4 月下旬出现一条反常彗尾,在一个星期内,肉眼都能看到。开始是一个粗短的扇形,到 27 日变成了细长的针形,长约 15 °,厚度小于 1 弧分,相应的线厚度不大于 1 万千米。随后,又恢复为短而粗的扇形,不久就不见了。
反常彗尾是怎么形成的呢?经分析,它是由彗核扩散出来的而伸延到彗星轨道平面以外的较大的尘埃颗粒(流星体物质)组成的。它的伸开面与地球上的观测者成一个小角度的时候,由于投影效应,就可以看到离开彗头而指向太阳的彗尾;而当地球穿过它的轨道平面的时候,这些流星物质的展开面恰好以它的边缘正对地球上的观测者,看起来就像一条细长的针尖,指向太阳。
反常彗尾并不是太少见的。 1862 Ⅱ彗星的反常彗尾呈扇形。 1962 年Ⅲ彗星的反常彗尾是粗短形,它是一颗非周期彗星,在 1962 年 4 月 1 日过近日点时离太阳光球只有 400 万千米,它的反常彗尾长 15 °,约 4800 万千米。哈雷彗星也曾出现过反常彗尾。 1973 年出现的科胡特克彗星也有反常彗尾。
组成反常彗尾的质点是比较大的,太阳的斥力对它们作用较小,而太阳对它们的引力却很显著,使它们沿轨道平面伸展开来。这些质点可能有一些被太阳和大行星推出太阳系,或是在某种条件下在地球大气层中形成流星或流星雨现象。